
八十一、古今两人肖像
李易安肖像,瓜子面脸,两弯月牙眉,双目含情凝睇,云鬓风鬟,手捧黄花,衣饰线条婉约流丽,丝绦荷风飘舞,真真的一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神情。蘋云1987年初中毕业时照,时年15岁。剪发头,几缕刘海掠额,瓜子面脸,眉清目秀,微微颔首,内为毛衣,上罩翻领西式外套,神情颇似易安居士影像。

八十二、打弹子
余童年时,有一游戏为打弹子。弹子为玻璃材质,透明,青绿色,直径约一厘米半。其法为:两个或三个小伙伴,选择一块空地,在青砖墙上弹射出弹子,以远者先玩。捡起自己弹子,握在掌中,以大拇指弹射出,击打对方弹子,击中为胜,把对方弹子收为己有。击打之法有二:一是顺地弹射,一是在原地悬空弹射。击打如不中,则有对方击打。后有红、白、黄、蓝、绿、黑彩色瓜眼儿弹子,乃是跳棋棋子,小伙伴们得之如宝。

八十三、君子惧没世而名不称焉
洛人《闲斋新话·地方名家》一文云:“欲成就一番事业,着眼点要高,心气不可浮,但志向不可不远大,君子惧没世而名不称焉,要成名就要成全国之名……在取得一定成就时,要及时从小平台转向大平台,要把名做大,争取青史留名,万勿满足于一地之名。古人大抵亦如我,世事何尝不可为。”

八十四、戏言成谶
友人陈如陵,笔名陈不旧,1960年生,湖南湘阴人,兼职《教育时报》驻洛记者。其人也,庞眉,消瘦,遇急有邓艾之痴,能诗,善文,性喜酒,尝自称“高阳酒徒”。其生前11月8日至商丘淮阳采访,特意离队专程寻访陈姓宗祖陈胡公墓,见一招贴曰“热烈欢迎海内外宗亲”,即拍照发于博客并于14日留言云:“既然‘热烈欢迎’了,咱还等什么?呵呵。”谁想,竟于12月6日因心梗遽然大去。戏语成谶,不亦悲乎?余特赋七律三章以哀之。

八十五、御批“与此韩翃”
唐孟棨《本事诗》记:韩翃(读音如红——笔者)迟暮,辞疾在家。“一日夜将半,韦叩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韩大愕然曰:‘必无此事,定误矣。’韦就座曰:‘留邸状报制诰阙人,中书进两名,御笔不点出,又请之,且请圣旨所与。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翃。’韦又贺曰:‘此非员外诗耶?’韩曰:‘是也。’是知不误矣。”

八十六、寒食节的天数
寒食节,据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被焚死绵山而形成的一种风俗,节中禁火,食冷食。此节正当暮春,自唐至宋,士庶皆有踏青游春之习。今多种图书版本,对此节多作模糊陈述,有谓清明节前一天,有谓前两天,有谓三天者。依《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则寒食节应为三天。又《唐辇下岁时记》记:至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唐诗人韩翃“日暮汉宫传蜡烛”之说,唐制本以宫中“特许燃烛”,,而“传蜡烛”,则以示对近臣之恩宠也。

八十七、也说“朋友”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宿导师、画家。著文化随笔小品集《悔晚斋臆语》,其中有《朋友与仇人》一则,曰:“问:何谓朋友?答:仇人之候选人也。”注释为“受挫之际,一时牢骚之语。”鄢陵生读之,感而叹曰:“此官场、商场之朋友也,或原本朋友而入官场、商场者也。盖朋友一入此道,则利害纷生,生则易为寇仇也。即本心重友,亦难免利字当头,所行有私也,何况是非小人环伺其侧,极尽挑拨之能事,而欲求友情不被玷污亦不能也。”查古今真朋友,两心相映,不计得失,虽黄金宝剑,亦可脱手相赠者也;又,真朋友,亦是“度尽劫波兄弟在”者也。设若面对小人,不辨其心机,为其巧语蒙蔽而谬托知己,则终为其害者也。

八十八、茅草即白茅
余少年时,每至秋季,与小伙伴在洛河北浦玩耍,常在沙土地上拔取茅草,在泉眼中洗净,以牙啮食其根茎甜味。其根茎,名茅根,如指节分段,灰白色。依《辞海》记,茅草,学名白茅,全草可作牧草,也可作造纸原料,嫩穗俗名茅针,可生食,根茎可制糖或酿酒,入药性寒、味甘主治热病烦渴等。可惜今之洛浦,滩地全无,白茅不见,已非自然生态矣!

八十九、高力士之死
据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载:高力士既谴于巫州,山谷多荠而人不食,力士感之,因为诗寄意:“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其后会赦归武溪,道遇开元中御林军士坐事谪岭南,停车访旧,方知上皇已厌世。力士北望浩泣,呕血而死。鄢陵生曰:余对高力士,向无好感,今以其荠菜诗及其死观之,则不失为忠也。

九十、衮师为白居易后身乃附会传言
宋人《蔡宽夫诗话》(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六引)记:“白乐天晚年极喜义山诗,云:‘我死得为尔子足矣。’义山生子,遂以白老字之。既长,略无文性,温庭筠尝戏之曰:‘以尔为乐天后身,不亦忝乎?’”查,李商隐作《娇儿诗》在大中三年(849),白居易(772-846)辞世已经五年,其子衮师四岁。另,所谓以“白老字之”,别无可考,此说应为附会传言矣。

作者简介:胥琰,1961年生,洛阳老城人,祖籍鄢陵。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协理事,中学高级教师。著有抒情诗集《永远的蝴蝶》,散文随笔集《人生若雪》,诗词集《心动时分》,中短篇小说集《城南地》,长篇小说《蜂国》。短篇小说《五更钟》获首届华夏作家网杯《中华文学选刋》文学大赛优秀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