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祭外公
丁培恭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我都会思念逝去的亲人,今年却格外想念外公连从云。
我小时候常去外公家,外公那慈祥、和蔼的面容也时时浮现眼前。光阴荏苒,外公家许多欢乐情景渐渐淡去,仅留下两次清晰深刻的记忆。
一九五四年我八岁,刚由贵阳来重庆,便随父母从重庆南岸弹子石乘渡轮去渝中区东水门外公家,走进一道石墙大门,一幢二层楼小院展现眼前。外公外婆闻讯从屋中出来,笑嘻嘻喊着姐姐和我小名“咖啡,可可”!当晚是除夕夜,吃罢晚饭,孙子、外孙都排着队给外公外婆拜年,拜年有压岁钱,所以我们都很兴奋也很期待。按父母所教,我们一边跪拜,一边祝福,“祝外公外婆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外公外婆让我们起来站成一排,每人给了五角压岁钱,还叮咛我们要好好读书,听爸爸妈妈的话。
对我们来说,当时五角钱可不是一笔小钱,那时一角以上的钱都不易得到。记得在贵阳奶奶家,我和姐姐在实验小学上学,每天早上我们在上学的路上每人吃一分钱“影子粑粑”,路上有卖五分钱的薄饼包糯米裹油条,好香好香,好想好想,就是没那么多钱吃不到。有一个星期天早上我醒了躺在床上,邻居小朋友把一角钱贴在窗玻璃上,我们好生羡慕。所以五角钱,可以买来好多想吃想用的东西。好想明年又来拜年得压岁钱。
另一次是我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学校重庆一中,此时父亲已由南岸裕华纺织厂药房调沙坪坝重庆药剂学校工作,到一中读初中当然最理想。母亲带着我去外公家,外公得知这一喜讯也很高兴。他对我说:“可可,到重点学校要好好学习,保持优秀水平,将来读大学,大学毕业有一份好工作,争取一个美好的未来,全家人都为你高兴,奖励一元钱”。我谢过外公,在返家的渡船上将钱交与母亲。
上中学和大学后再没有见到外公,1972年外公因脑溢血去世,那时我已大学毕业在四川阿坝州工作,得此噩耗,我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下面我讲的外公的故事,是母亲在世时对我们讲诉的,也有的是亲戚所著书中得知的。
三十年代外公经商,经营“源康字号”,他吃苦耐劳,往来上海重庆之间,将上海的棉纱运到重庆卖给几家纺织厂,生意渐渐做大,积攒了不少的钱,在抗战时期日本飞机轰炸陪都重庆,与歌乐山毗邻的山洞(地名),因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森林环抱,地形隐秘,成了躲避轰炸的最佳之地。外公很有眼光将经营所得集中投向山洞,在那置地建房。那时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纷纷来到山洞,修公馆、建别墅,既避署又躲炸。在外公平正农场租地建房的有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何应钦,国民党一级上将陈诚,重庆市长军阀杨森还有海军司令部。当时这三位权势之人与外公订一合同,租地不收费,房屋自建自用,三十年后产权归连从云。外公哪曾想到三十年后是什么模样。
连从云公馆座落在平正路1号连家花园内,花园侧有一大湖,夏天碧波荡漾,荷花艳放,连从云公馆座落在平正路1号连家花园内,花园侧有一大湖,夏天碧波荡漾,荷花艳放,外公经营的“云龙大旅馆”建在湖心,当时在重庆属豪华级别。
这里来一段小插曲,我在网上见到一篇小说《失踪的上清寺》作者老曾,我是重庆人自然对这篇小说感兴趣。在第十三章《山洞秘史》中写道“连战家里祖父辈有几位是洋务运动中产生的知识分子。其中一位叫连从云的经商很成功,平正农场就是他的财产,所以连宅的门牌号是平正路一号”。我通过重庆市政协委员、沙区五人民医院院长廖庆渝与小说作者老曾取得联系,我问他,“现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连从云是否是一大家族?”他说“因他们早年都来自福建,当时又都在重庆,想来应是这样,但这只是推测,因小说可以联想,不求真实。”
在山洞和外公相邻而居的还有他的二哥连心恕,其医德医术在山洞很有名望,中国一代中医大师王棹仙在解放前开办国医馆(重庆市中医院前身),连心恕参与了国医馆的工作,解放后王棹仙大师向毛主席敬献《子午流注图》(现中医界都在用)。连心恕长外孙佘时俊从美国来中国,在黄浦军校同学会的安排下,三次去山洞给连心恕扫墓,每次都探访七外公连从云的“连家花园”,佘著有一书《怀旧之旅》,对每次探访都有记载。
解放初,外公将“平正农场”及所有山洞房产全部无偿捐献国家,获“开明绅士”称号,仅解放初,外公将“平正农场”及所有山洞房产全部无偿捐献国家,获“开明绅士”称号,仅在渝中区东水门44号留下一套二层楼四合院居用。一九五二年开始的“三反五反”及其后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公都相安无事。“文革”因不问青红皂白翻旧账,难逃厄运,被抄家,四合院挤进二十多家人。“文革”后期落实政策,入住人家搬出,继外婆杨苍龄将住房卖了。仅得三万余元。
连从云的外孙女丁陵仙从加拿大回国探亲,与其弟本文作者开启寻根之旅,去了山洞,在廖院长陪同下,探访了“连家花园”旧址,花园旁湖泊已萎缩仅剩几亩,但湖中荷花依然灿放。
斗转星移,外公去世已四十多年了,但对他的思念却越来越深。不是怀念童时的怜爱,而是敬佩他的精明能干,敬佩他的品德和思想。一、年轻时不辞劳苦经营“源康字号”,生意上是成功的。二、有远见,将一生积攒投放重庆山洞,抗战时期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趋之若鹜的地方。三、能认清大势,解放初毫不犹豫将山洞房地产全部捐献国家。
在重庆南岸青松翠柏环绕的观音山公墓,安放着外公的骨灰盒,安息吧,连从云外公!
作者简介:
丁培恭,男,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现居深圳。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任教、工作17年,经历松平7.2级大地震,并从震中地区走了出来,为袓国的雪山草地,为藏区和边远山区教育献出了青春,1985年首届教师节获阿坝州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至2005年在重庆市任教、工作。2016和2017年先后在《四川文学》发表两篇散文,2017年冬开始参加中国散文网、中国诗书画家网等主办的“中华情、相约北京、中外诗文、琅琊杯”等全国联赛和大赛,获二次金奖,三次一等奖,先后获得全国文艺先进工作者、中外诗歌散文先锋人物、中外华语诗坛十佳诗人、中华国家地理十佳游记作家、新时代中国优秀诗人、新时代中国十佳诗人、新时代文学奖等奖项和荣誉称号,《新时代诗典》签约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