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安行
文/袁宏清
阳春三月,绥宁乐安朋友邀我们去大团侗寨观赏油菜花。十三日下午一点,我们一行九人坐车从县城出发,驱车四十公里到达乐安铺大团侗寨村。大团侗寨处于包茂高速公路乐安互通口,在乐安铺的最南端,寨域面积8.2平方公里。侗寨始建于宋开宝元年(968年),寨子分上团,中团、下团三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寨以大团溪为主线,沿溪成“船形”分布。
从侗寨的简介图了解到:大团侗寨有一座鼓楼,二座萨坛、二个款场、二口古井(开凿于清乾隆二年和乾隆三年,即1737至1738年)、二座桥(清安桥和迴龙桥,均建于清道光年间)、现存的二条寨门均为清代修建、寨内仍保存有湘桂古道和湘黔古道石板路各一条、石板桥二座、还有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平安寺。初步了解大团侗寨之后,我们一行九人开始开启大团侗寨之旅。
一 千里飘香油菜花
一股浓浓的油菜花香钻入鼻孔,沁人心脾。放眼望去,眼前一大片金光闪闪的油菜花,路边的几亩田地里还参差着含苞待放的桃花。
我们来到一片油菜花地,看着这些黄金般的喇叭花,活泼,轻盈,妩媚。她不仅美而且香,浓郁的花香令人陶醉,让人心速加快。我蹲在田埂上,看着小腿沾满花粉的小蜜蜂,这些小精灵全然不顾我们的存在。我就这样静静地守侯在她们的身边,等待着她们对我回眸一笑,那怕就瞅一眼,表示一下友好,证明一下我的到来,我也会心满意足。我拿出心爱的手机,拍下这近距离产生的美感。
这简单,朴实,自然的油菜花让我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端庄素雅,清秀婉约,瑰丽壮美的油菜花让我顾影自怜。又怎不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刘文芳的《油菜花吟》:
姿容清丽厌奢华,淡淡平平不自夸。
羞去院庭争宿地,乐来田野绽黄花。
小园安暖焉贪此,大宇风云独恋它。
耐得无人观赏后,痴心结籽为农家!
这一串串,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晶莹淡雅,层层叠叠,激情奔放,艳而不冷的油菜花衬托着眼前这几位风韵女子,这天然合一的人物山水形成了一幅美仑美奂的油画,这幅绝美的人物山水油画是早春的剪影,怎不叫人心旷神怡,怎不叫人领略秀色可餐。
二 侗寨鼓楼
大团侗寨前的鼓楼于丁酉年(2017年)四月初二由三江华民鼓楼工艺公司设计承建。鼓楼是全村人议事及开展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侗寨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大团侗寨的这座鼓楼,从外观上来看,形如宝塔,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直指苍穹。中部是层层叠楼。楼檐为八面翘角,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的感觉。
踏进鼓楼大门,只见鼓楼中央用青石垒砌一个大火塘,大人小孩正围着火塘烤火,有说有笑。鼓楼底部为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火塘四周竖4根硕大杉柱为主承柱,主承柱四周有12根檐柱。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第一,二两层为四方形,从三层开始为八方形,增添了瓦面和造形独特的飞檐翘角。逐层收缩,每层内采用收梁和悬空的金瓜支撑,不用一钉一卯,层层檐口用人字形斗拱挑出,类似于密檐宝塔。各层内无隔板,空至顶层。鼓楼尖顶处的连串葫芦,象征寨子吉祥平安。
三 侗寨萨坛
从鼓楼出来,我们一行九人沿村中的石板路来到大团侗寨祭祀地——萨坛。萨坛就盖在寨子中间比较清净的古树下,为露天坛,由一个半圆形的土石堆围成,四周用青石板材垒砌,中间用青石板铺成阶梯。石级而上,萨坛的供台上放了一些摆件及几盆塑料花,萨坛后有一棵年代久远的古树。可惜当时没有村民在,无法了解树的年龄及古树的名称。
从竖立在坛旁的牌文上了解到,萨坛主要是供奉一位侗族始祖母,据传说是一位为维护侗族先民利益而牺牲的女英雄。侗族祭拜萨岁实际上是一种对祖先的崇拜。每次祭拜时都要举行一系列的踩歌堂,吹芦笙活动。长此以往,在侗族民间形成了一整套萨文化,成为侗族文化史中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人认为萨岁是侗族人类的始祖,是护送灵魂之神,同时又是稻谷之神和酒神。她还主管生育,婚姻,风雨雷电,山村田土。“萨”的意思又为祖母(奶奶)。“萨岁”就是已经去世了的祖母或先祖。萨是寨子的最大保护神,侗族对萨最为虔诚,时不时要奉祀这位老祖母。初一、初十要烧香敬茶。每年的新春和中秋后是祭萨的日子,届时全寨男女老少集合在萨坛。年轻妇女们手牵着手或手搭着肩围着坛前石坪边唱边舞,祈求萨在新的一年里赐福 消灾,保寨安民,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四 长寿井
沿萨坛左边的石板路往寨后的山间小路走,不远处的山脚边有一口古井。这口开凿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的古井至今仍清澈见底,水质甜润爽滑。井中鱼虾自由地出没于岩缝间,怡然自得地遨游。
井的四周用青石板材砌成,直径一米左右,呈四方形。井沿左右及后方用水泥板砌成一米五高墙面,顶部用水泥板覆盖。井前方留一缺口做寨民挑水之用。此井冬暖夏凉,甘爽无比,大旱不枯,大雨不溢。这口古井一直以来提供着全寨人的生活用水,据当地寨民说,寨民们饮用井水之后都能长寿。寨民们平均年龄在八十至九十岁,九个近百岁老人中至今还有二人健在。所以,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饮长寿井水,作寿长之人。这足以说明,寨民们对古井的感激之情。长寿井的命名也当之无愧。由于寨市朋友的电话邀请,我们只能放弃大团寨迴龙桥,清安桥,湘黔古道及平安寺走一趟的安排。
五 老县城寨市镇
下午四点,我们从乐安铺返回,一行九人应邀来到老县城寨市古镇。由于时间有限,我没有办法去采集和了解寨市更多的民俗风情,我也没有办法去了解寨市更多的一草一木。只是断断续续的听朋友说了一些简单的人文地理,民族风俗。借助于有关资料简单的去罗列一下寨市的人文地貌,乡土人情。
寨市古镇历史悠久,据清代《绥宁县志》记载:三国时称诸葛城;唐代为徽州首府,称飞凤徽城;宋元丰四年(1081年)改徽州为莳竹县,崇宁二年(1103年)改莳竹为绥宁县,县衙皆建于此。南宋初年,县境少数民族首领杨再兴率众在临冈(今通道县临口,原为绥宁县地,1951年划归通道)起义,临冈离寨市不远,县治受到严重威胁,被迫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迁置武阳砦(今李熙镇苏家州),二十五年(1155年)因起义被镇压而回迁寨市。1954年县城迁往长铺镇。寨市古镇历经三国、两晋、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共计1800多年,其中作为县城达九百多年。
境内有虎溪书院,保存着清代进士袁宝彝作序的章程石碑。寨市镇政府门口的“孝思亭”内悬挂了一口铸造于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的安平铁钟,钟高150公分,口径133公分,重300公斤。钟面上由绥宁县县丞陈缨撰文并书写的近千字简述绥宁县历史及复修安平观和铸造铁钟的经过的铭文。是目前县内保存的铸造时间最早的古钟。镇政府后面的高功山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红军哨堡等景点。还有很多寺庙祠堂,古城墙古建筑古道,就不一一列举。
始建于明朝的西河风雨桥,全长26丈,共24排,有大桥和小桥之分,大桥行人,小桥用于牲畜通行,桥面铺垫整齐的石板,两边有休闲的长条木凳。整座桥建筑气势恢宏。
西河老街龙氏祠堂内还有邓小平住所及红军战斗指挥所。1930年12月21日红七军4000余人,在军长张云逸、政委兼前委书记邓小平的带领下,由广西进入绥宁县境,攻占了当时的县城寨市。这是红七军起义以来北上打的第一个胜仗,因此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邓小平同率军攻占绥宁县城寨市后,在西河街龙氏祠堂内休整了三天两晚。
我县苗族“四.八姑娘节”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寨市古镇将每年举办四.八姑娘节,有力推广我县丰富的文化遗产。
六 黄桑景区大门
朋友说,既然来了,不妨到正在修建中的黄桑景区大门看看。我们驱车沿着寨黄公路来到距寨市6公里左右的黄桑景区大门入口,下车后,正在修建中的景区大门上堡古城墙呈现在眼前。
我们急不可待的跑到城墙下,看到建筑工人有的刷墙,有的栽树、有的铺草皮、有的挑土、各自忙碌。分工明确,井然有序,自然没有人理睬我们。
景区大门以仿古城墙形式修建,设有岗亭,观光台、游客中心、游乐场。有长城风范,城楼上又重叠鼓楼,飞檐翘角、气势恢宏。鼓楼方梁上彩印各种苗侗民俗,苗疆风情,巫傩文化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图画。如苗女哭嫁、男女对歌、打糍粑、剪纸、逗春牛、打闹年锣、巫傩文化等。其中跳傩舞,爬刀梯,吃乌饭,喝油茶等原始习俗是巫楚文化的“活化石”。
“万顷苍翠覆青山,千年烟火弥人寰。君若有闲去采风,不妨常来湘西南”。在山水秀美,民风古朴的湘西南,黄桑生态旅游区上堡古国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293平方公里的原生态景区和流传千年的苗侗文化乍现于世,在此,可游万亩绿洲以养庸体,可探千年古国以明史鉴,可观百年珍木以修灵性,可踏十里征途以惜当今。景区内奇峰,幽谷、断崖、险滩等地理景观星罗棋布。素有湘西南天然“大氧吧”之美称,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从示意图上了解到,景区内有黄桑巫傩文化旅游小镇,有仁慈禅寺。走兰堡公路左有根石恋,缠绵藤、伊人桥。右有红军路,红军门、长征路、饮马涧、英雄村、红军桥、九溪冲、铁杉林森林康养公园、还有鸳鸯岛,鸳鸯岛漂流。往前走有上堡侗寨,上堡寨门、旗杆石、金銮殿、忠勇祠、栓马树、鼓楼、老龙潭瀑布。走枫黄公路有神龙洞,菩萨崖、坝那部落、神牛乐园、神鱼寻趣、六鹅洞瀑布、洗心谷、同心桥、笠翁垂钓、姐妹迎客、神狗救世、曲幽谷出北大门回绥宁县城。
可惜的是,这次时间苍促,没有任何准备,纯粹是带着玩的心理。笔者根本没有时间去领略景区的每一个景点。如有机会,我会去领略每个景点的风采。初步估计如果要把景区景点完全走一遍少说也得十天半个月,如果静下心来把每个景点都写一篇三千字的短文,那可是一本近三十万字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