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文化!荟萃智慧的海洋 39
作者/三木秉凤
体相互用 万心归一
雪山南北两朵莲,
黄河恒河同比肩。
而今百花齐开放,
几香能胜寒连天?

大千世界不过由本体与现象二者组成,本体是万象的归宿,而现象运动则遵循永恒不变的规律,故天下文章,亦不过是方法论与本体论而己矣。
在世界最高山巅喜马拉雅山的南北两麓,佛教文化与太极文化阴阳并出,佛教文化偏于本体,太极文化偏于规律。东汉以后,佛教跨越高山来到北麓,在东方乐土形成了世界思想上唯一巅峰并茂的文化太极。佛教文化与太极文化的换位思考,令中国传统文化奥义无穷。

常常想起北宋宰相王安石的那首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个人,若坚持站在文化的高峰,常有宋之王宰之感。然而人类灵魂之升华要从学会换位思考开始,要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不同层级问题,这也许是社会文化交往的基础。换位思考需要换位观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反向观察,来定位自己当下所在的心理层级,然后如何摆脱“浮云”向更高处攀登,确属难事!不仅践行难,仅接受其理论就会存在巨大思想障碍。我们不可否认,心性不在一个层级的人,很难理解另一个层级人的所言所为所思。犹如小学生、中学生与大学生一样,这是一种思想代沟,这种障碍只能随着人心悟性的提高,而逐渐认同归向。
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宗教、哲学、科学级概念。心是什么?不同层级的人就有各种不同的回答,但综合之不外乎四类:
一,是西医在解剖学上所称的肉体之心。即我们的心脏,它由两房两室构成,是我们的血液循环系统的枢纽机关与动力源泉。例如我们平常所称之的心房、心室、心脏、心血等心,就是该肉心的体现。
二,是中医从经络学上所称的主血藏神之心。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经络上为手少阴心经”。心的这些主血藏神通经之功能综合运用,主宰人体整个生命主要活动,影响人们的情感发展,故称 “君主之官”。例如我们的心情、心事、心愿、心花怒放等心,就是该心之所体现。
三、是灵识之心。即由我们生命存在时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和肉身生命结束时,依然存在的末那识、阿赖耶识(佛教称其为灵魂)以上共八识,所共同构成的灵识之心。我们平常所说的意识心、诚心、孝心、恒心等,就是该心所表。我们的身心世界的一切活动,随该心之动而发生变化。传说六祖慧能大师出山,见风吹幡动,此时一僧说风动,一僧言幡动,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就叫相随心生。

四,是本性之心。也称自性之心,即如如不动之心,即宇宙之心。我们所言“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并非物质和物质合一,而是天地万物其心共唯一,这就是世界宗教所共同标榜之宇宙之心。例如佛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佛心;例如道家的道生万物,万物归道的道心;例如儒家的“易有太极,以生两仪”的太极之心;基督教的上帝之心;伊斯兰教的真主之心等等都属于该心范畴。佛教有句著名的偈子: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前句之“心”就是宇宙之心,后句之“识”就是灵识之心。
以上四类级心,从肉体的欲望之心,到身心合一的情感之心,到超越肉体的灵识之心,到如如不动的宇宙之心。四心其实同时在万物身上具足,而四心又实为一心。人生所谓“修心养性”的过程就是心的层级逐渐由里向外、由低级向高级无限扩展的过程,也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也是“开物成务”的过程,最后独立个体,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
若理解至此,本文所言的观心以阶,其实已经一目了然。站在圣人的位置上反观自己,方感知内心世界的渺小与孤寂;站在凡人的角度上反观自己,方感知思想升华的缓慢与缺失
《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为“可”道,而有妄想,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就是宇宙之生因和动因。唐代六祖悟道后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里的自性就是本心,这里的万法就是万物。心生万象,万法归心,所谓的万法世界,不过如是,如此循环而成,这与当今的西方量子力学的前沿研究,逐渐走向不谋而合,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类将宗教与科学对立起来,是几百年来人类社会所犯的巨大错误。宗教是灵魂教育,科学是知识教育,皆不可或缺。没有灵魂的科学,如无缰之马,就是自取灭亡。若无灵魂救星,科学越发达,则人类灭亡速度越快。所以人类修炼首先从修心开始,科学不过养生工具耳,孰轻孰重不可颠倒矣!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业余爱好者,愿与天下同仁鼎力并肩共推华夏文明回归正位,共助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