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乡采访,乡村干部一般都会向我们诉苦:“农村的事儿不好办,心不齐,事儿太多”.....可我们在洛阳伊川县白元镇谢庄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谢小甲却说:“好办,没啥不好办的,只要支部一班人心正,为大家办事儿,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这是3月16日上午,我们跟随“新洛阳信息港”采访团,在该村采访时,这个2400多人的乡村带头人谢小甲向我们很轻松的表述。
一进谢庄村,我们就感觉到了不同点,宽广平坦的马路,似如县城,绿树成荫又犹如花园,正在大修的主干道是提前的预留,前瞻性的思维令人敬佩。
谢小甲说:我们村有“收购废钢铁”的一大批能人,改革开放后这帮人更是如虎添翼,在村两委的大力扶持下,三个废钢铁加工企业在公路边一字排列,一家铸造厂也是俺村的优势,村民变“老板”的聪明智慧再次迸发,200多中年人的企业打工,解决或缓解了家庭的生活压力。“像这种大八轮卡车,我们村有十几台呢”谢小甲指着路边停着的两台大汽车得意的说。
2000多人的村庄,怎么带领大家致富?这是对谢庄村支部一班人的考验,尽管平均每人基本能达到一亩地,可农业的收入偏低让他们也很困惑。
4家钢铁收购加工和铸造以及石材加工企业也仅仅是安排了一部分人,剩余的老、弱不能出门打工人员怎么办?通过参观学习,谢小甲大胆提出了“土地流转”的想法,每亩返还千元的政策立即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900多亩土地迅速回归村委使用,“合作化”的新路快速达到成效,加上花卉的收入有效的改变了原来的窘状。
谢小甲微笑的向我们介绍说:土地流转后,我们的优质小麦每亩产量可达1500斤,这是普通农家绝对无法达到的产量,耕、播、收全有伊川县机械化队操办,我们平时也就是安排十几个老年村民浇浇地、除除草,而且这几位老者如同企业上班,村里给他们开工资,况且,县里机耕队每一亩地还给咱返还50元......
想不到啊,原来农村的事儿还可以这样办,啥也不做,也可得到千元,合作化式的土地流转受益依然归村里,修路、修水渠,打井不都得需要这些钱吗。“看看远处的小房子了吗,那都是我们村的机井,十几口水井可确保全村水浇地的形成”这又是谢小甲比较得意的地方。
为啥不种果树,不大量搞养殖?面对我们的疑惑,谢小甲说:养猪户村里也有,去年效益不好放弃了,养牛的这家还在勤奋工作,蔬菜地我们村不多,关键还是考虑距城区偏远,不太好销售,过几年再考虑发展。果树?不适合我们的土壤。
面对生活及工业污水的问题,他们说:县里已经有规划,就在我们村东边,建一座“污水处理厂”解决污水排放问题.....
半天的采访很快结束,“走马观花”的方式不可能让我们深入了解谢庄村的全部内涵,现有的成就已让我们惊诧:谁说农村的事儿不好办,党支部就是村民的灵魂,精神与物质的撒播必然有大的收获,我们在走访中已经看到了“党聚民心”的平顺期望。
憧憬未来乃乡民对党支部的期待,能人辈出的谢庄,有两委的大力助长,何愁企业不旺,万元的个人平均年收入已成“标杆”,团结一心的势态必将带来不一样的好村庄。
我们看好谢庄村,更看好已经干了十几年党支部书记的谢小甲,身高与名字的微弱,却无法与他心胸的宽阔对比,村民的信任,困难户的敬仰,他和村里的六十多位党员正在积聚能量,规划村庄的变迁,期待良田的更大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