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是“生而知之”的吗?”为什么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呢?所有法门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呀。|论语心解169
原创: 无生 无生 今天
述而篇第七
来自无生
169(2015年3月29日)
【一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无生心解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意思是说:“自己不是生来就知的人。”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见当时有人以他为圣人,认为他“生而知之”,就是不用学便知的人。夫子并不这么认为,他要把真相告诉弟子们。
《中庸》里有引用夫子说的一句,“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不论是“生而知之”、“学而知之”还是“困而知之”,都是来到“知之”。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谁高谁低。佛陀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目的也是一样,都是为了静下心来,来到老子的无为心法“致虚极,守静笃”,止观双运,开启本自具足的妙智慧、良知。终极目标是一样的,没有高低。
夫子直言自己非“生而知之”,而是和大家一样“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他是要让弟子们了解“人人皆可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实相。也就是说,你我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纯净本心本性、良知。但他并不是说不用学习思齐就能知之,也是要“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古,指古代历史经验、文献经典及数千载众圣,如伏羲尧舜、文武周公和老子等。
孔子也经过学习、思齐、亲证,去如实知如实观,惊奇地发现古圣先贤都是以大自然为师,向大自然学习思齐,所有的经典也都是协助有缘人去读懂大自然这一部无字天书,即《大地风云经》。所以他自然而然会“敏而求之”,也就是《道德经》讲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用科学家的精神不断去求真求证,体道悟道行道,与道合一。孔子就是这样的人,每个人也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生命状态,所以孔子用毕生精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协助弟子开发本自具足的无尽宝藏,成为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