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荟萃智慧的海洋 36
作者/三木秉凤
思本无邪 彰善瘅恶
月影清风下晚江,云开雾尽射熹光。
重霄苦乐轻拂散,静夜深沉细着香。
寂旅征途莫怅惘,独行坦道有沧桑。
英雄自顾关张遇,岂可夤夕瀑褐裳。

天地朗朗,氤氲冥冥,江河咸竭,善恶独清。 “思无邪”乃为儒家提出的一种思想境界,净思无邪其实与宗教信仰戒律有异曲同工之妙。“邪”是什么?是超越人类正常需要之外的各种私欲。“恶”是什么?为了实现此类私欲而作出的各种行为。人类的所有思想与行为,若从广义上讲,不过两种表现形式,即小我与大我、小私与大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为自己着想就是“小我之私”,反之就是“天下大公”。而儒家思想中的“天下大公”,其实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的泛爱思想的抽象与升华,这与基督教的博爱,与佛教的慈悲,与道教的道法自然等,体现惊人的义理一致,即天下众生的平等与互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孤独地走在天命为人类早已设计的星衢大道上。人降生在哪里?我们无权选择,谁将成为我们的子孙后裔,同样也无权选择。然而孤单行影之中如何自律运行却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这就是命由天定,运由己行。
《中庸》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故君子必慎独也。”天命孤独而来,孤独而去,有缘则携,缘尽则分,有人说,人生就是修行,是寡修还是共修,全凭缘分。是故古圣先贤教育人们处处要谨言慎行,谨之又谨,慎之又慎,通过修心养性,思想升华,将自己从凡夫俗子修炼为谦谦君子,从而凭着本身的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违良心信念、做人原则,处处闪耀着善的光芒。
“思无邪,行无恶”,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评定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对自我约束的一个极限挑战。孔子让人“思无邪”,这也是古代“君子”修行的真实写照!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纠正自己的行为。然而有的人在大众前表现为品格高尚道德模范之人,而私下却放纵自己无法无天,用双重标准来书写人生。“思无邪”就是独处时无邪念孳生,这要求个人品德和自制能力高度完善,不管公开还是独处都未出现丝毫的变化差异。
然而当今中国传统的讲求“仁义礼智信”的古典价值观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今日流行的“唯利是图”。西方的“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价值观念已然成为无数东方人的座右铭。仁义型价值观的式微以及利益型价值观的粉墨登场,导致集体性贪腐、流水线般造假销假、一条龙式黄赌毒等层出不穷。因为人们对文化价值观的极度扭曲,人类社会正走向失去理性后的群体性疯狂互掠。

作为灵魂教化的文化教育正在快速萎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古典教育宗旨正被短视教育所打破,为生存而立的知识教育却风靡世界,各类速成班、短训班、创业发财班等快餐式教育雨后春笋应运而现。在这种逐利大环境的熏陶下,权力、美色、名位等都会主动为经济搭台,为利益唱戏。如果关心一个民族的未来,必须从改变大环境下的错误价值观开始,这就是“思无邪”,也称之“遏恶扬善”!晚清重臣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日课四条,以戒后生,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然人多耽于享乐,所以从思无邪到行无恶,其实有很长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矣”,我们又必须走下去,因为这才是灵魂修养之根本!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业余爱好者,愿与天下同仁鼎力并肩共推华夏文明回归正位,共助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