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八,是我们兄弟姐妹心中最重要、最惦记的日子,因为这是父亲的生曰。
按我们当地的风俗,父母六十岁以后,孩子们才可以给父母过生日祝寿,所以自从父亲六十岁离休后,我们兄弟姐妹才张罗着给父亲过生日。
父亲一直不支持,他认为这样不好,是给孩子们添麻烦,可这二十八年来,我们兄弟姐妹总是高高兴兴,相聚在一起给父亲过生日。
然而,2017年8月24日上午11时许,父亲匆匆离我们而去,走完了他人生八十八个春秋,给我们全家人留下无尽的悲痛和思念。
从今以后,我们一家人再也没有这个福分,在二月初八这天和父亲在一起为老人家过生日了。
(二)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回想起和父亲在一起点点滴滴的往事。
父母生养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个,我排行老五,从我记事到现在,我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父母特别偏爱我。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他以前是个军人,当时在开封军分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被错划成右派,随后父亲恋恋不舍离开了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回到了老家一一马朝沟。
父亲是个直性豪爽的人,为人谦卑低调,待人和善慈悲,处事公道合理,很受父老乡亲的爱戴。回乡后不久父亲就被村民们推选为我村的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直到右派平反昭雪。
按当时的政策,从哪里回来,再到哪里去,父亲本应该回部队。但自己孩子多,负担重,为了照顾自己的家人,父亲就向政府反映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后,父亲留在了离家十五里的韩城乡政府上班,直到离休。

(三)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是个了不起的、让我敬佩的侦探。
我清楚的记得童年的冬天,天气异常寒冷,经常下雪。早上农村人很少有人早起,都在家里暖和。我依稀记得,有一年腊月的一天,天下着雪还没亮,人们都沉睡在甜蜜的梦乡中。
突然,"啪啪啪……"有人在拍我家的大门,边拍边喊:昝书记!昝书记!……
寂静的早晨,急促响亮的拍门声,把我吓得蜷缩一团,大气不敢出,立刻钻到被窝里,用被子蒙着头。
那时,村民大多住的是窑洞,我家也不例外,我家的院子比较深,父亲在窑洞里面,能听出是我村马某某的声音,但听不清他说的什么,知道一定出事了,急忙穿衣开门,让马某某进家听他说明缘由,才知道他家的小缸被人偷了。
这可是件大事,因为在那个年代,缸是老百姓最重要的大物件,它不仅可以盛水做饭洗衣,还可以盛粮食,盛自家酿造的柿子醋和腌制的咸菜等,做红薯粉面和下红薯粉条是少不了缸的。
父亲和马某某来到了他家,天己亮了。
父亲认真观察周围一切情况,就带着马某很快来到了离我村有二、三里路程的长凹村(是我村的一个自然村)陈某某家,并在他家找到了马某某丢失的小缸。
随后父亲让村民敲着锣,让陈某背着小缸,在我村管辖的几个自然村游街。当时,我年龄小,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和别的小孩子一样在人群中跑来跑去看热闹。
这件事情,让村民都受到了很大教育,再也没有小偷小摸的事情发生了,全村的治安变得越来越好。
(四)
父亲任村书记时,不仅把全村治理得民风正,治安好,人心齐,还积极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父亲不仅懂得什么土质可以种什么树,还懂得果树剪枝和嫁接技术,还因地制宜,把山坡上都种上不同的树种,有桃树、杏树、梨树、洋槐树等等。春天到了,桃花、杏花、梨花,满山遍野,花香四溢,树木郁郁葱葱,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们村庄像世外桃源一样美丽。
(五)
父亲是个细心的人,我们村九个生产队,一千多口人中,谁家有老人,谁家有病人,父亲都了如指掌。平日里父亲时不时要去看望他们,每逢过年过节更少不了去关心看望了。
我记得童年过春节,经常下雪。父亲和母亲总是顶着风雪,不畏严寒,去看望家中有病人的村民,也总会给他们带些吃的。那时物质贫乏,没有啥营养品可带的,就把家里过年,油炸的果子和油菜疙瘩带些去,父母去的时候我总要闹着去,父母就带着我一起去。
记得有一年春节,父母带着我去看望我村一个姓梁的病人。老人家在床上躺着,看到我们来看他,让家人扶他坐起。父亲坐在他床边,紧握着老人家颤抖着双手,问寒问暖。当时,老人家激动的哭了,那时我太小,不懂事。心想,过年有新衣服穿,还有好东西吃,不明白老人家为什么哭?现在想想自己好天真,就知道吃喝玩乐。
父亲的所作所为,不仅得到了村民们的信赖和拥护,还得到了各级政府认可,曾多次参加公社(现在乡、镇)县和省级劳模表彰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

(六)
父亲是个热心肠的人,更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总能用宽厚仁慈的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韩城乡工作期间,同事们在闲暇之时,少不了来我家和父亲聊天,父亲总是用茶水很热情招待同事,以至于后来我家就成了同事们的“茶馆”了。
父亲性格开朗,不仅爱说笑话,逗大家开心,还非常大度,从不和同事们计较,总是乐呵呵的,和父亲接触过的同事,都觉得和父亲聊天,很开心,很舒服。
父亲不仅和同事们关系相处得很融洽,工作能力和责任感也是乡领导有目共睹、非常认可的。乡领导信任父亲,就派父亲到当时领导们提起来就头疼的村住队。父亲在我村当了二十多年的基层干部,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深深懂得老百姓的疾苦,一心一意为老百姓着想,走街访户,从不摆官架子,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谈心拉家常,了解每户的困难,经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老百姓讲国家政策,使老百姓心服口服,不久把脏、乱、差、难管理的村,变成先进村、文明村。
父亲每次提起此事,心里总是非常自豪和欣慰!
(七)
父亲一生养育了五女二男,我们兄弟姐妹七个。虽说有五个女儿,可父亲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相反很疼爱五个女儿。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没打骂过我们,更没有对我们高声说过一句话,把我们姊妹视为珍宝,百般呵护。
在生活困难的年月,我村姓梁的一户人家,在洛阳上班没有女儿,想抱养我三姐,托人给父亲说,父亲怎么忍心把女儿送人?自然是坚定回绝了!父亲生前和我们拉家常时经常说起此事。
虽说父亲只有两个儿子,可父亲从不娇惯他们,对他们非常严格。父亲认为女儿要用爱教育,教育儿子要严管。
父亲是个军人,他常说,军队是个大熔炉,最能锻炼人吃苦耐劳、独立生活和自律的能力,还能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更能锻炼抗打击和受挫折的能力。父亲毫不犹豫把哥哥和弟弟送到部队上锻炼,还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保家卫国最光荣。
哥哥和弟弟在部队上受益匪浅,收获了他们人生路上第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都非常尊重父亲,很佩服他的为人处事,不管在生活上遇到什么难题,总要和父亲谈一谈。
虽说父亲已八十多岁高龄,但父亲记忆力很好,思维清晰,考虑事情周全。每当哥哥和弟弟在生活上,或是生意上遇到难题时,他们总是要请教父亲的,父子三人促膝谈心到深夜。
父亲要求我们做一个低调、谦卑、受人欢迎的人,切莫高高在上,目中无人。
每次哥哥弟弟开车回老家,虽然我家人老几辈都不抽烟,可父亲总嘱咐他们带些香烟,到老家见到乡亲们给他们让烟,还一再叮咛他们,车到村口时一定放慢车速,当然了,哥哥和弟弟始终是这样做的,从没让父亲失望。
(八)
父亲是个低调、节俭朴素的人,虽说父亲生前,我们年年给父亲过生日,但父亲反对铺张浪费,我们从没给父亲过一个像模像样的生日,总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家常饭。
2017年父亲的生日,全家人商量给父亲过个隆重的中式生日,虽说父亲同意了,但父亲还是要求不声张,不待客。
就这样,我们一家四世同堂,欢天喜地相聚一起为父亲过生日。父亲穿着大红色的唐装,满面笑容,在哥哥和弟弟的搀扶下,按照仪式举行了上香和拜祖礼,随后一辈辈人给父亲行三跪九叩大礼,不仅父亲激动的热泪盈眶,我们也被这严肃庄重、震撼人心的大礼感动的落泪。这感人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让我终生难忘!

(九)
常言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父亲离休后和母亲执意要回到老家安度晚年,这是父亲在外多年的心愿。父亲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深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最思念家乡的父老乡亲。
父母是勤快的人,总是闲不住,在老家种一些蔬菜,我们每逢回老家看望父母,总是带着满满的菜离开家乡。
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在我们的多次劝说下,快70岁的父母,才答应离开老家来县城我弟弟家住,因为父母身体还好,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就自己做饭吃。
父亲乐于公益事业,每次村里修路建校,父亲总要捐资几千元,乡亲们喜欢锣、鼓等乐器,父亲就又出资几千元赞助,街坊邻居找他办事或一时手头紧向父亲借钱,能办到的事他决不推辞,借给别人钱时,总乐呵呵的说,不让街坊邻居还。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乡亲们也经常给父母送一些农作物和水果,比如:红薯、玉米、小米、柿子、西瓜、甜瓜、杏、梨等。父母每次说起,总是非常感激乡亲们对他们的厚爱!
(十)
父亲不仅乐善好施,还很重视家族的事。为建昝氏家庙以及筹办三乡镇上庄昝氏祭祖的事情,父亲又出资几千元赞助。最令我们佩服的是,在父亲八十岁高龄时,为了昝氏家谱不失传,父亲拿出军人的风格,认准的事决不放弃,顶严寒,冒酷暑,风雨无阻,不辞辛劳的多次奔波在栾川县三川镇曾河囗等地,了解当地昝氏家族的情况,搜集并认真记录资料,父亲起早贪黑,伏案整理资料。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完整版的昝氏家谱,并且还出资印刷。
父亲也非常重视后辈人的教育。他鼓励后辈人,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并且用现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七个子女的孩子一视同仁。
只要儿孙们考上大学,父亲总要回老家举行隆重的告祭仪式,他说这是祖先们积的德,要记住祖先,不能忘本!
(十一)
父亲一生有个很好的习惯——爱喝茶,一天三顿离不了茶,不论谁来我家,父亲总是很热情的用茶水招待;一人独处时,也少不了独自安静的品尝着茶水的浓香。
父亲不仅爱喝茶,更爱喝酒。他风趣的说:茶酒不分家,分家伤人心。母亲常常给我们唠叨父亲喝酒的事,我们作儿女的也担心他的身体,也时常劝他少喝。逢年过节,我们都说不再给父亲带酒,可又不约而同给父亲带去好酒,都知道父亲爱喝酒,又怎么忍心不给父亲带酒呢?
父亲喝酒与众不同,不是小口品酒,而是倒满足有三两酒的杯子,一口气喝完。就这样,连喝三杯,父亲才感觉痛快,爽!这让我们担心极了,但这是父亲多年的喝酒习惯。
因为父亲爱喝酒,父母没少在我们面前吵嘴,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人人都成了"法官"。
八十多岁的父亲思维敏捷,逻辑性强,讲喝酒的好处,头头是道,说喝酒能促使血液循环,还能活血化瘀,开胃助消化,提精神等等,一大堆理由。
母亲说:"旧社会你和你爹逃荒要饭,扛长工,打短工的时候,你咋不喝酒哩"。父亲说:"那个时候,哪有钱买酒喝?吃了上顿,没下顿,成天饿的路都走不动,咋喝酒?"。我们在一旁,听着笑着,大姐说:"吵嘴能锻炼脑子,能预防老年痴呆,你们吵嘴,我们支持"。大姐的话,逗乐了父母。
最终我们"法官"总是判父亲错,母亲对,还总"批评"父亲觉悟太低,身为老干部,老党员,整天不让着老百姓(母亲),还和她吵嘴,父亲总是哈哈大笑,当面认错悔过。
这就是我的父亲,爱说、爱笑、爱热闹,爱开玩笑的老玩童。
虽然因为父亲喝洒,父母常吵嘴,可他们从不记仇,互相关心,互相包容。母亲身体不好,经常吃好几种药,父亲总不让母亲操心,把一天三顿的药配好,还提醒母亲吃药。
(十二)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身体一直很好,从没住过院。可谁能想到,在2017年8月23日,父亲因为发烧住进了医院,不过液体输上不久,父亲就退了烧,中午我和哥哥陪着父亲,父亲很精神,一向开朗的父亲还给病友们讲故事,讲笑话,讲战场上的事。到了晚上,父亲说什么也不想在医院住,后来弟弟开车把父亲接回家。
母亲回忆说,第二天,父亲早早起床,把饭做好,叫母亲起床吃饭。父亲很勤快,用小塑料桶提了二十多桶水,把大门外种的蔬菜浇了一遍,之后父亲把自己的一切证件和母亲的分开,各用塑料袋包好,并对母亲说,以后我不照顾你了,你要学会照顾自己,我要走了。母亲回忆说,当时还埋怨父亲“好好的,说这干什么!”谁能料到这竟是父亲留给母亲最后的话。
父亲说什么也不想再去医院了,弟弟好说歹说,劝父亲要听医生,谁知刚到医院不久,父亲却匆匆离我们而去……
(十三)
父亲:您走了,女儿的天塌了!您走后的日日夜夜,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您!父亲您就这样走了,我们的心空落落的,我们没有了靠山,没有了避风港。我们再也享受不到父亲对我们的百般呵护和万千的宠爱!
父亲:今天是您的生日!然而,我们父女却阴阳两隔!
此时此刻,我抱着父亲的遗像,端详着父亲慈祥微笑的面容,轻轻的抚摸着父亲的照片,心如刀绞,潸然泪下……
今天是父亲的生日,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愿父亲在九泉之下一切安好!
您的四女儿:苗,敬上!
公元二零一九年农历二月初八上午十时

作者简介:昝丽苗,微信名:无名,一个“小女人”。人生理念:爱心持家,相夫教子,与人为善,真诚对待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