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西楼底下往西 城墙上有个豁口,这就是西 便门,外边全是庄稼地,1972年拆了城墙,北面盖起了公社医院,对面建起了印刷大楼,后又在西端建起了汽车站,随着涿下公路的拓宽,建起了今天的东风大街。三年大变样时,拆掉了部分旧楼、民房,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从南门往南是阁北,一抬头就看到玉皇阁,明隆庆元年建(1567年)有四个门洞,上面建有楼阁,全贴的琉璃砖,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拆了。
阁北大街相当于北京前门大街,最大的百货商场、供销社、工商局、恒丰纸店、五金公司、食品商场、药铺都在这条街上。
路东还有南楼,原先是回民饭馆,以后改成了县医院,两层楼,中间是廊道,两边是门诊、化验、药房等。
涿鹿县医院
阁南是大片民房直到河滩,路东是南大寺,据说供的是阎王和四大金刚等,现在还保留一部分,大部分都拆了。南门没有其它城门高达庄重,正面上方有“桑干襟带”四个寺。
阁东街直通东关前街、东关小学、妇幼保健站和县内唯一的牛奶场。那时不准私人养牛,都来这里买,早上五点多钟人们就来排队,有时也买不上,姓杨的站长和几个职工,骑着自行车后边挂两个布袋,装满了牛奶,给全城的用户送,那时我们都很敬佩,看人家带那么多奶,车骑得那么好。
涿鹿高小
阁西街一直到红影壁,几十年没什么变化,路南有个食品厂,是宰猪的。文化大革命中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这里发生了我县唯一的一次武斗事件。县联总派(以机关干部为主),以抓武汉来的造反派为由,将卫东派 (学生,工人,农民为主)围困在这里,要求交人。他们将食品厂围得严严实实,四周墙上、房上都站满了人,用砖头瓦块扔向院内,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先后打伤了三十多个卫东派,我记得一个学生被打断腿 ,一个农民的腰部受伤。我也是卫东派,被瓦片擦伤了脸颊,几年后才退去伤疤。收场后卫东派打着破旗子,举着毛主席像和血债血还的标语,互相搀扶着上街游行,获得到了人们的同情。
县革委会成立后,联总派的头头不少当了各级的领导,后来随政策的改变,不少人被拿了下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清理三种人,这些人彻底离开政治舞台。
六
鼓楼北往东是大仓,建于明景泰五年(1450年),明清时期是国家的粮仓,叫永丰粮仓,后粮仓不见了,成了广场,但老百姓仍叫大仓。大仓门口有著名的关帝庙,建于明朝正统元年(1476年),寺庙很大,正殿供奉着红脸关公,文革中拆毁盖起了电影院家属房。最东头过去是立马关帝庙,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县招待所。
大仓文体广场
大仓解放前后曾被当做刑场,文化革命开始后,广场中央建起了一个戏台,上写人民广场,常在这里开大会,每逢重要节日、在这里演节目、唱大戏。一九六六年八月,毛主席在北京接见红卫兵,我县也在这里举行活动,记得当时县委书记也和毛主席一样,穿着三片红的军装,坐着县里唯一的吉普车,手里拿着红宝书,检阅红卫兵。我还多次参加了对胡、葛、解的批判会和对我县走资派,靳子川、李春林、朱有典、吴桂枝、王佃林的批判会。九大时,开除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党籍,宣布为内奸工贼,1970年元宵节,在此举办了炮打刘少奇的烟花表演,人山人海,据说还挤伤了人。1967年11月22日 ,我还在此参加了我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1969年武家沟煤矿秦明永、孙家沟农中的乔慎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在此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一九七六年十月年粉碎四人帮后,在此召开粉碎“四人帮”庆祝大会并通过了给党中央的致敬电,举行了盛大游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里变成了人们晨练的场所,每天早上在这里跑步、做操、跳舞、打球、哄小孩子,干什么的都有。三年大变样后大仓变成了一片楼房,成了轩辕东路延伸的一部分。大仓往南路西有一座1924年挪威恩顾莲女士建的耶稣堂。
如今的涿鹿县城
我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面对焕发青春的涿鹿古城,感慨万千!此文意在唤起人们对涿鹿古城的回忆,告诉年轻人一个过去真实的涿鹿城。在建设新涿鹿的过程中,应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凸现五千年的文化气息,让涿鹿的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美,人们更健康幸。
作 者 简 介
薛春孝,涿鹿城关镇人,涿鹿县印刷厂原厂长,文化学者,工程师。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历史研究会员,先后发表出版有《记忆中的涿鹿古城》《解放前涿鹿工商业概况》《闪宅旧事》《现在教育的奠基人王氏家族》《细说桑干河》《千年古县的诉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