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活网(徐克林)五年来,新密市公安局以“一村(格)一警”长效机制建设为引领,坚持“脚板+科技”理念,大力加强社区民警专职化、社区警务精细化、基础工作信息化、治安防范社会化、群众工作便民化,全面提升了公安基层基础和社会治理创新能力。
坚持政治建警,焕发基层基础工作活力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我们按照‘抓党建、带队建、促工作、保平安’的总体思路,着力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灵魂,推动‘一村(格)一警’向纵深发展。”新密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密市公安局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意见》,提出“123党建工作新思路”,明确“党建引领公安工作”基本导向,提倡“以党建促队建、以党风强警风”两种工作理念,聚焦“组织生活、党员管理、支部建设”三个重点。
创新组织生活新模式,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基本制度基础上,动员各派出所基层党支部,构建了与村组党支部协同配合相互了解的“双合型”,与企事业单位党支部结对共建相互学习的“共建型”,深入基层组织开展宣讲活动的“开放型”,邀请辖区党支部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互动型”,借助精准扶贫到基层送温暖的“关怀型”等灵活多样的组织生活形式,增强了公安基层党支部与辖区基层组织的互动、共建。
构建基层党组织建设新体系,在全市18个派出所全部建立了高质量的党员活动室、党建办公室和党建文化墙,增强党建氛围、宣传党建文化。依托“一村一警”警务工作机制,在全市60个标准化警务室分别成立党小组和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党小组前沿阵地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强化基层党组织管理,印发《健康党支部十条标准实施意见》,从基层党支部的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阵地建设、工作载体、制度机制、工作保障及业绩评定等十个方面进行规范,对基层党支部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对症治疗”,切实铸就忠诚可靠的公安队伍。
坚持改革强警,增强基层基础工作实力
围绕“贴近实战、服务实战、实战检验、实战引领”的工作导向,新密市公安局深化基层警力资源配置,减轻派出所工作负担,下沉警力到社区和农村,不断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充实派出所警务力量,实行基层所队“一把手”与副职、民警“双向选择”机制,把人事调整的话语权下放到基层所队。明确要求,新入职民警分配到基层所队工作;在辅警招录上,按照“政府出资招聘,公安管理使用”模式,为派出所配备376名辅警,协调市政府再招录500人全部充实到派出所,切实解决基层警力不足问题。目前,全市派出所警力占全局总警力42%。
为派出所明责减负,明确要求,需要侦察过程的刑事案件一律由刑侦部门负责,派出所只需提供辖区内刑事案件线索,不再承担刑事打击任务,工作重心切实调整到加强城乡社区警务上来,集中精力夯基础、强根基。同时,健全完善社会应急联动服务机制,协调施行非警务报警与公共服务平台分流对接,改变派出所“包打天下”现状,切实减轻派出所工作负担。
严格落实“一村一警”专职化。精准细化“责任田”,明确每个警务室由专职社区民警分包,每个警务工作站由专职辅警分包,除值班时间外,全部到各自分包辖区开展基础警务工作。全市共有专职社区民警60人、辅警350人,确保所有行政村、社区达到“一村一警”或“一村多警”。
推行“警调联动”工作机制。市委政法委牵头印发《新密市警调联动工作机制试行办法》《新密市警法联动调解工作机制运行办法》,将司法部门招录的1053名人民调解员全部融入“一村一警”工作,在全市350个行政村设置警调联动办公室,由村(居委会)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社区民、辅警任副主任,组织指导人民调解员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制宣传等工作,激活社区警务末梢神经,夯实维稳根基。实行人民法官与社区民警点对点分包机制,对民事案件进行诉前调解处理,确保矛盾不升级。目前,开展法制宣传2000余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61起。
提升“一村一警”特色品牌。建立“一村(格)一警‘1+1+5’”品牌工程机制,施行1个规范化派出所打造出1个规范化警务室和5个规范化警务工作站,定期组织观摩,取长补短,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全市派出所、警务室及警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以新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名义出台了《关于驻(包)村民警兼任村(社区)副支书(主任)的通知》,支持社区民警、包村民警兼任村、社区副支书、副主任,参与村(社区)内治安维稳等事项决策,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协调、公安机关为主、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工作经验全省推广。
坚持科技兴警,增强基层基础工作能力
“坚持‘脚板+科技’理念,我们持续向科技要警力,面向基层需求、强化实战导向,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智慧公安建设。”新密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脚板+科技”,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打防管控能力,更好服务了人民群众。
构建移动警务体系,通过打造“一部专用终端、一个创新平台”,全链条开展移动办公、移动采集、移动查询等业务,为全局社区民警、辅警配了4G警务通和辅警通,自主研发手机端信息采集APP,实现可疑人员、可疑车辆实时对比核查功能,逐步形成了“传统+现代”、“脚步+键盘”的公安基础工作机制,大大提升了包村民警、辅警工作效率。
大力推进视频监控联网建设,以“雪亮工程”为抓手,以“一村一警”为依托,组织社区民警、包村辅警深入辖区开展宣传发动,大力推进社会公共视频资源与公安的联网共享,为“平安新密”建设拉大框架提供了保障。目前,全市共安装、联网社会二类、三类视频监控2224余家、8356余路,为破案提供线索178条、破获148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50人、逃犯11人。
大力开展“微警务”建设,以警务室和警务工作站为单位,建立微信公众号和平安村(社区)微信群350个,最大限度发挥社区微信集群效应,广泛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服务百姓民生、掌握社情民意、发现违法线索等社区警务工作,努力将警务室、警务工作站打造为警民联系点、民生服务点、信息采集点、防范宣传点和求助报警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坚持治警励警,挖掘基层基础工作潜力
“坚持领导干部带头、以上率下,我们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治警主体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警风,提升基层公安队伍战斗力。”新密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说。
严格制度监督约束,制定下发《思想政治工作五项制度》等系列制度规范,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定期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用身边的案例教育身边的人,使“组织常提醒、个人常反思、家人常沟通”成为广大党员民警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增加拒腐防变、执法为民的一剂“良药”。
强化日常教育培训,专门建设了实战训练基地,以“训、练、演、战”为手段,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精准培训,不断强化民警日常实战训练。定期组织骨干赴省内外兄弟先进单位进行跟班作业、座谈交流及实地参观学习,提高执法执勤和实战能力。目前,共组织民警、辅警集中轮训27期96批6000余人次。
严格日常考核奖惩,结合基层派出所和社区警务机制运行实际,进一步完善考核评定和奖惩激励机制,实行“分类”、“分级”、“分时”考评,严格落实奖惩,充分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
强化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对18个派出所进行营房改造,统一外观标识,规范功能区设置,高标准建设办案区、办公区、服务区、生活区,全面提升了派出所规范化建设水平。
同时,牢固树立严管厚爱的理念,做好从优待警文章,把主要精力投向基层,用事业凝聚警心、用关爱温暖警心、用待遇激励警心。加强派出所营房建设,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大力推进派出所民警备勤休息用房建设,全市18个派出所全部实现“城市基层民警一张床、农村基层民警一间房”的要求,并进一步完善“五小工程”建设,高标准建设了健身房、民警餐厅、“小警之家”、悠闲茶座、党建活动室、阳光晾衣房及洗浴房等,全面改善基层民警工作生活环境。开展“暖警”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各项关爱民警措施落实,从民警最关注的问题抓起,协调多家医院为民警及家属开通24小时就医绿色通道、定期组织民警子女夏令营、对困难民警实行大病救助等,最大程度体现组织对基层民警的关心关爱,增强了民警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责 编:陈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