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劫波犹崇善——走进太原崇善寺
王晓明 太原道 1周前
在古城太原五一广场东北侧、山西大学堂旧址背后,有一条清幽静谧的老街——狄梁公街。千年古禅寺崇善寺就坐落在这里。




█ 狄梁公街,街道不长也不宽,紧邻文庙与崇善寺,在红墙的映衬之下,幽静而肃穆
崇善寺现存建筑主要有照壁、山门、钟、鼓楼、东西厢房和主体建筑大悲殿。系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桑历史
崇善寺始建于唐代,初名白马寺,宋、元均称延寿寺,其最早记载见于残存的《元一统志》:“延寿寺在本县(阳曲县)东二里,宋大中祥符三年额。对绝壑,宛若山林间…久废,今有重建寺宇。”明洪武十六年(1383),晋恭王朱棢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在延寿寺的基础上动工扩建,历时八年,方告峻工。晋王赐额“崇善禅寺”。
明代的崇善寺是按照标准的宫殿式建筑风格修建的。占地245亩,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250米。筑大殿六座、院落十八座,殿、堂、楼、阁、亭、台、廊、庑近千间。沿中轴线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由南向北一字排开。每个正殿两旁均配建左右对称的偏殿、画廊和住持院。在这浩瀚的建筑群中,最雄伟的是大雄宝殿,面宽九间,高约33米,四周围以白石栏杆,屋顶装饰螭首、海鱼等,被誉为“玉佛殿”。而金灵殿实为“无帝座的皇家祖庙”。在各大殿的左右,整齐地排列着一系列小院落。又各有花园点缀其间,庄重典雅与清幽秀丽兼备。它们不仅对称,而且整齐划一。这种格局,与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主殿与东西六宫的布局极为相似。从寺内尚存的《崇善寺建筑全图》可以领略到当年该建筑群的雄浑壮丽、气势恢宏。当年的崇善寺不仅外观富丽堂皇,更有一般寺庙所难以企及的风景——既是佛教的一座禅寺,又是朱明王朝的一座祖庙。因此,它享受着比一般寺庙更兴盛的香火,度过了一段最为鼎盛、辉煌的岁月。

█ 崇善寺旧照
清同治三年(1864)十月十五日午时,寺内突然火起,风助火势迅速蔓延,寺院前半部分顷刻化为灰烬……火扑灭后寺院一片狼藉,仅剩大悲殿因有围墙相隔而幸免于难。
光绪八年(1882),时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奏请朝廷批准,在原崇善寺废墟上复建了因汾河决堤而冲毁的太原文庙。自此,崇善寺劫后余生,只剩大悲殿一组建筑,面积仅为原来的1/46。令人宽慰的是,尚可自成一体、绵续香火。
遗存胜境
崇善寺山门前有蟠龙琉璃照壁,造型典雅,工艺精湛,系明代遗存。
崇善寺山门为无梁密檐式,绿琉璃瓦覆顶,面阔三间,辟三门,中门额书“大悲胜境”,左门额书“宗唐遗址”,右门额书“晋源神景”。

█ 2014年冬天的崇善寺
明代以前,崇善寺只是一个不大的寺院,有说它是隋炀帝巡幸太原时的行宫,一说是武则天少时出家的旧址,如今山门右额的“宗唐遗址”四字,很可能就是源于这些传说。
门外月台上的两尊明代铁狮古朴威猛,铸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步入古朴的山门,沿着花间甬道,可达大悲殿。殿前设两个铜铸香炉,靠近山门的为殿式方形香炉,其后有一圆形亭式香炉,香火袅袅,不绝如缕。重檐正中间悬“大悲殿”檀底金字雕花边框竖向匾额,殿门正上方挂“琅函宝相”黑底金字横向匾额,此匾额由赵朴初先生题写。两侧悬黑漆底鎏金字木质楹联:“千手千钵千华子,大悲大智大愿王。”

█ 崇善寺大悲殿
寺院内遗存有富丽典雅的石碑,印记着千年古禅寺的崇高地位和壮阔历程。
大悲殿两侧为东西厢房,大悲殿的西侧,有二层楼的建筑,楼上供僧人住宿,楼下设置客堂。大殿东侧是新建的二层楼建筑,一层设置了伽蓝殿,里边供着关公塑像,两厢绘有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壁画。
寺院内有钟、鼓楼。钟楼亦为明代创建,高达20多米,楼上悬挂着一口正德元年(1506)铸造的大铁钟,通高二米,外径1.8米,号称总重9999斤,实际超过万斤,主要是为了避讳皇帝万岁的“万”字,故将名义重量“缩水”。大钟音域宽广,轻击圆润深沉,幽雅悦耳,重击则其声宏亮,浑厚有力。每遇庆典,那浑厚悠扬的钟声,全城可闻。
殿前月台平阔,殿宽七间,进深四间。大悲殿台基不高,但月台却很大,几乎占了整个大院的三分之二,这也许是整个大院并不因其建筑高大而显得拥塞的主要原因。为使平旷的月台变化有致,聪明的古代建筑师在月台两侧增添了两个小巧的六角亭子,左为鼓亭,右为钟亭,分别与鼓楼与钟楼相对应。钟亭、鼓亭一律琉璃瓦盖顶,砖镶围栏,玲珑剔透,极有风致,也是珍贵的明初建筑。
寺内主体建筑大悲殿创建于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四年,明成化、嘉靖年间曾两次部分修葺,至今大部分构件仍是洪武年间原物。大悲殿通高约20米。气象雄浑,形制苍古,是太原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木构建筑,它的历史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还要早29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其上部为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具有一种庄严的美。前檐安有隔扇,背面装有板门,殿内设天花板,檐下有斗拱承托屋檐,瓦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瑰丽壮观。
进到殿内,豁敞明亮,从内柱、梁枋到平基,全部采取了宫廷中惯用的平棋金碧彩绘,处处给人以富丽、典雅的感觉。其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建筑艺术,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的雕塑艺术和佛藏典籍。
大悲殿劫后余生,又经历了近现代的战火,但殿中的三尊菩萨立像仍闪烁着艺术的光辉(连同民国以来从太原各大寺院移置来的佛像,总数达百余尊,因此人们把大悲殿誉为“佛教雕塑艺术博物馆”)。殿内正面须弥座上,三尊泥塑贴金菩萨并立,通高8.3米,为观音、文殊、普贤,称为“三大士”。三尊造像,比例适度,身容敦肃,体态健硕,面像丰圆,颜貌舒泰,服饰华丽,衣纹流畅,具有一种温文敦厚、雍容华贵、秀丽妩媚、和蔼慈祥、可亲可敬的神韵,是我国明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她们的塑造年代约在明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四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其雕塑风格基本继承了唐代饱满丰硕的风格,同时又具有纤细工丽的时代特色。立像造型奇特,比例匀称,金箔覆身,金光熠熠。
正面居中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左右各有20只手臂,每个手中心各有一眼,40只手、40只眼分别乘以佛家的“二十五有”,就构成了千手千眼。手持各种法器及高托日、月,表现了佛教文化艺术的丰富想象力和高超的象征意义。观音菩萨有各种不同的形象,大悲殿内的千手千眼观音属密宗(佛教的一个宗派)所属“六种变相”之一,象征能洞察人间一切祸福。飘动的衣带,流畅的线条,感情丰富的面庞,处处表现出一种端庄、持重的内涵美。


█ 1908年德国建筑师柏石曼拍摄的崇善寺观音塑像的百年沧桑对比
回复“柏石曼”,阅读1908年德国建筑师柏石曼山西老照片的百年沧桑对比
观音塑像前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观音菩萨的左侧是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以智慧和能言善辩著称,故其名号为“大智文殊”。大悲殿内的这尊文殊立像,只有三头六臂,之所以称千手千钵千释迦,是因为她身后的相轮是由一圈圈手臂组成,而每只手都托着一个金钵,每个金钵中都端坐着一尊雕刻精细、玲珑剔透的释迦佛,且每尊释迦的眉眼都清晰可辨。繁工不蔓,令人叹服。据《大乘瑜伽经》之解释,这也是文殊的变相之一,具有如同观音菩萨一样特定的象征意义。
观音菩萨的右侧是千轮千华子普贤菩萨,以理、德著称,他的名号为“大行普贤”。标准法相是手执如意,坐莲花座,座下一头六牙白象。所谓文殊启德,普贤启行。通俗地讲,普贤菩萨是知行合一的菩萨,他重在应用和实践。
在三大士立像两边供奉着地藏菩萨和准提菩萨。众菩萨塑像的两边分别有关公和韦陀两位护法护持。韦驮立像,是一件形神兼具的木雕珍品。大小与真人相仿,铠甲齐整,体稍前倾,手持金刚杵,以杵拄地,眉宇、眼神和嘴角之间,流露出一种坚毅、英武的气质,此塑像已完全摆脱了宗教塑像类型化束缚。
殿内还有一尊铜佛,一尊缅甸玉佛,十几尊高不盈尺的小铜佛,它们别具一格,各臻其妙。
崇善三宝
崇善寺有三宝,一为藏经,二为摹本壁画,三为菩萨塑像。
藏经。大悲殿内两侧,排列着几十只古色古香的藏经柜。据统计,寺内现存自北宋以来的各种刻印、手抄的经书总计三万余卷。有宋代的“碛砂藏”、明代的“普宁藏”、明洪武五年 (1372)的 “南藏”、永乐八年(1410)的“北藏”、明代用真金楷书的“华严经”、清代和尚刺血手书的“华严经”、日本影印的“大藏经”,还有一部泰山拓碑“金刚经”和部分道藏。这些珍贵的佛、道藏版本,都是难得的善本,不仅是我国木刻印刷史上早期的标本,而且是难得的古代书法、雕刻艺术佳作,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哲学、文学、书法艺术、印刷技术和宗教历史的宝贵资料,历来为海内外的高僧、学者和游客所青睐。
摹本壁画:明代在大雄宝殿两边长廊有描绘《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两幅壁画,当时有人临摹后留下摹本,使得后人能够看到当时壁画的神采。据说这两套摹本虽历经500余年,仍旧鲜艳如初,人称“宝石画”。
大悲殿的这些珍藏,连同气势磅礴、规制恢宏的明初建筑和雍容华美的三大士塑像,无论是在佛学界,还是在文物界、历史学界,均堪称弥足珍贵,价值连城,给崇善寺赋予了独特的地位、未可估量的价值和永恒持久的魅力,同时也为这座古老的禅寺平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苍劲而恢弘的崇善寺,历经火灾与战乱,劫后余生。大悲殿雄伟的身姿依然傲立在太原古城的闾巷中,宛如一个阅尽沧桑的智者,静静地守护着汾河岸边这片古老而深沉的土地,护佑着并州城和淳朴而善良的人们……
本文转载自《太原日报》
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编委会成员名单
佛教总顾问:
照圆(智华)老上师
行愿尼师
澳洲国家佛教协会会长。
总顾问:
傅天琳女士: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新诗学会会长
法律顾问:
徐延爽律师(女)
文化顾问
任立:《文学高地》主编
大卫: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助理兼副秘书长
尚书: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在线’主编。
刘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人民文艺家》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张富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报》社长
李成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宋彩霞女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副主编
昳岚(张华)女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金铃子女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梅依然女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
路军锋:《天涯诗刊》社长兼总编
白恩杰:山西省文联《九州诗文》编委、《天涯诗刊》主编、《昆仑文学》副主编
文殊: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作家报》编委。
刘志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长
王平华女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时代中国》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石天先生:国家专利十三格练字发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广西书法考级中心副主任
大枪: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副秘书长
王永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大家文学网站长总编
名誉总编
子磊:重庆新诗学会副会长
高彩梅女士: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兼编辑部主任。
罗晓红女士:重庆文学院责任编辑
高巧玲女士: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总 编:
释圣静
执行总编:
琚 雪: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重庆市新诗学会副秘书长
常务副总编:
郭淑萍:大秦文学院副院长、《大秦文学》副主编
副 总 编:
沙从兵,梁欢
名誉主编:
付海平女士
高秀梅女士
紫箫女士
主 编:
杨琀, 贺秀琴女士
常务副主编:
石头汤女士
副 主 编:
张新锐, 向思治, 李海霞女士
僧侣作家释圣静简介
释圣静:字号月印,俗名叶小兵。1971年生,重庆市长寿区人。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总编。出版诗集《月印无心》《乐道》。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秘书长。
曾在上照下圆恩师座下修习礼法;曾礼山西省长治市郊区同兴寺住持上觉下空为授业恩师;在山西太原崇善寺住持上法下海恩师座下剃度出家。
《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征稿启事
为了传播佛教文化,为弘法利生建一个形象化,立体化,艺术化的,大家喜闻乐见的道场!现向佛教四众弟子,以及文化艺术界等社会各届,喜欢佛教文化……传播正能量的有识之士征集文学艺术各类稿件,但必须是正面的反映佛教生活的作品,尤其是贴近寺庙生活的有浓郁佛教气息的作品……即日征稿,常年有效!(编辑有改稿权,不愿者请注明) 正面反映佛教的诗歌(包括古诗词)、散文、小说、歌曲、美术等文艺作品,以篇幅短小的为主。
《月印无心》佛教文化网络平台,由月印无心QQ空间、月印无心直播间,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微博,月印无心微信公众号,以及《妙笔生花文化网一一月印无心佛教文化专栏》共同组成。 作为《作家报》《长河诗歌》,《天涯诗刊》的编辑和大家文学网管理员的圣静师父,有向《作家报》《长河诗歌》合同作单位:中国先锋文艺网组稿和初审稿件,以及向《天涯诗刊》等刊物与网选发刊用文学作品的职责和义务!(无稿费,投稿视作同意使用)。
版权声明:本平台的图片和音频,以及视频等,除了注明作者名称的外,其它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作者文责自负,与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无关!
温馨提示:本平台及释圣静所推荐的所有平台,为佛教文化或者文化公益平台。(本平合作单位有:《作家报》《天涯诗刊》杂志社,《长河诗歌》杂志社,大家文学网,中国先锋文艺网均无稿费!凡投稿者视为同意本规则!
转载请注明来源: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及作者!报刊杂志(选集)等选用,请联系作者和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总编联系QQ邮箱:2649203026@qq.com
微信号:q18100347582 QQ:2649203026
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6823737399
中国诗歌网主页地址:http://www.zgshige.com/c/2017-08-07/39816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