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我在网上浏览《公益时报网》的“新闻专题”栏目时,看到该栏目推出的一项公益调查,就“你是否还会第一时间义不容辞地去帮扶摔倒老人?”“怎样才是解决搀扶摔倒老人纠纷的最好方法?”等问题向公众求解,这里我就不透露调查的相关数据了。我只想说的是,这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50年里根本就不算问题的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是有其深刻的背景的,即我们众所周知的2006年“彭宇案”以来的许多负面案例让想救助的人左右为难,无从下手。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很明确,那就是: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感恩之心。这也是我今天的演讲主题。
曾几何时,这些语录家喻户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饥饿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渺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的岗位上,在平凡中超越平凡?”语录的作者就是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的雷锋。他的故事平凡却伟大,总能感人肺腑。他做的许多好事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如:帮列车员打扫车厢,帮丢失火车票的人买票,帮老人找座位,帮妇女抱孩子,帮旅客倒水,帮下车的乘客拿行李,用自己的被子盖水泥防止被雨水浇湿,路过工地义务参与劳动……可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做了一生,以至于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最终雷锋用他短暂的22年生命历程,将一个普普通通的解放军战士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亿万富有感恩之心的中国人民心中,并给国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3月5日就成为了“学雷锋纪念日”,3月份也成为了“学雷锋活动月”。
同学们,乘着三月的春风,在“学雷锋活动月”里,让我们怀着虔诚、敬仰、谦卑、善良之心,秉承雷锋同志的“做好事,不留名,不为利”的信念,培育一颗感恩之心,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如:为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教室、校园提起墙角的扫帚仔细打扫;为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弯腰拾起散落在地上的书卷;为不辞辛劳向自己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老师们认真完成每一份作业和考卷;为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打一盆热水替他们洗脚,或下一次厨房为他们做饭;给上、放学路上不识路的人指引方向……
如此,相信所谓的“该不该扶老人,怎样扶老人”又会像以前一样,无需讨论和调查,而成为我们的一种很自然的习惯,愿意去做并能够努力做好,受到帮助的人们也会心存感恩,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美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