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景山佛兴寺感怀
作者:一石

登丹景,目击之万物生灵,思绪翩迁,残存的斑斑遗迹在脑海里回荡,思之它的历史,有三国的刀兵锐器之声于耳,感怀它的历史价值,领悟它今天的现实意义。
丹景山的历史风云故事闻名遐迩,它与五龙张飞营遥相呼应,依托三岔湖的碧水凸显它的旅游价值。登高,眼前浮现重生的云雾,参天的古树已然跨过劫难的樊篱,在熟透的阳光中发酵成为今天回味的灵魂,且带我登上巅峰,领略山高路遥的博大。
既然抱着登山而来,一个人来得自由去得也自由,目击之事物不胜枚举,关于它的古老传奇故事之多。人头石的醒目,千年银杏古树的苍老,阿斗的读书台、鹿子凼、张飞营、宗烈柏等等;仰望,佛兴寺高耸入云,映入眼帘的香火袅袅,向佛心迫切,仿佛脚下的路也随心而动。
登上海拔1059米高的佛兴寺,真有高处不胜寒之意。坐在山巅茅塞顿开,山色苍茫,雾缭绕,众多的野生动植物悄然的繁衍生息,眼前的佛兴寺,一炷香伴青灯,跪拜中,闻得僧人的祷告,撼动我中年不眠之心。受禅意的驱使,生出唏嘘感叹。此刻,什么”香和臭”、“美与丑”、“功名利禄”,皆过眼云烟,向上或者向下,一切成空。
或许,我对禅文化知之甚微,无法听懂僧语,应该感谢先人的墨迹的开示,排净一切沾染过俗尘的贪嗔,在竹尖翻开的佛经上,悄然入定。取或者舍,入心即是禅。
打造丹景山的旅游业,兴建佛兴寺,依托巍峨的群山及三国古迹,创造悠闲的禅文化。登上佛兴寺,仿佛置身云端,飘飘欲仙,此刻感到身心彻底放松。无论是因为紧张忙碌工作的疲劳的积郁,职场拼搏的甘苦,都会在这居高临下的霸气中豁达心胸,排解积郁的忧愁。无论你是一位求学的学子,只要来到佛兴寺,浓烈的禅文化就会感染、熏陶你,使你因为学习而绷紧的神经得到充分的放松,从此,精气神爽。
站在佛兴寺的石梯上眺望,张飞营、钱盘坡、垮龙山、狮子岩等自然景观尽收眼帘,真有置身事外的感觉。此时,风一定有云的向往,生于脚下,却大德广行。也许我平生无法实现禅悟的意境,超然万物,可我能粗浅的分辨眼前的流云以及随之而来的三月飞紫,不为流云所动。把心锁定于由快到慢的步伐,让它长出菩提的世界,不再溅起世俗的尘埃。我相信,弥漫在丹景山上的佛兴寺的香火,一定有我的一份美好祝愿,或许,眼前的万事万物的微妙变化,带我入佛乐的庄严。
作家诗人伴云来云:“我无需祈求一草一木的施舍,它们亘古不变的静谧,已然成为我清澈的底蕴。我只需低头看路,不管后方流动的烟云,人生终需放下红尘。一步一佛佗,一言一禅机,坦然面对身外之身。学会低头,学会行走,就学会了安身立命。我相信,即便人生有折返,也是佛的牵引。”
离开佛兴寺,感到阳光穿过肉体,在我内心深处,口吐莲花。我已不再流连来的路口,也已不再置身去的彼岸。一念慈悲,已然跳出三界之外。或许,众生是我,我是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