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家庭,筑梦乡村
一一书香文化 张宝粟家庭
文/张强
几年前,当得知我们村里有一名“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作品被《国际书画艺术精品大典》、《中国书画家精品大典》、《中国硬笔书法家大典》等多部收藏;其篆刻、雕刻作品在2008年被列为“大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惊喜之余,我为这样一位在农村生活、劳作六十多年的农民而骄傲,为农村有这样一个书香文化家庭而自豪。
他就是青堆镇宝宁村下张屯的张宝粟和他的家庭。由于我在村里工作的原因,有了更多接触和了解他以及他的家。从青堆镇沿着青四线公路向北大约7公里处有个岭,叫广文岭,亦岭亦山。岭不大、山不高,这儿却人杰地灵。岭西端,是一座小型水库,碧绿的库水宛如一颗翡翠镶嵌在村西。在这水库大坝与山岭环抱之中,便是张宝粟一家所在的屯——张家沟,现在叫下张屯。在屯中部,有一幢青砖灰瓦房,便是张宝粟的家。

金秋十月,走进张宝粟家的院落,院子东侧是一个玉米仓,仓内装满了新剥的金黄玉米穗。当我迈进屋门时,没看到张宝粟本人,看到的是他90多岁的父亲伏在窗边案上聚精会神在挥墨书写,我没有惊动老人,在门旁静静看着。当老人写完最后一笔,伸了一下腰,看到我,打着招呼,说自己晚年自己只有这一个爱好,每天动动笔墨。我走近书桌,看到案上老人刚才写在宣纸上的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八个大字。这或许也是老人一生的座右铭。老人和蔼、慈祥,也很健谈。我们聊了一会,张宝粟夫妇从田野回来,我站起身,因为我们都是一个村的前后屯邻居,都很熟,彼此打着招呼。原来他们夫妇刚才去田里捆完水稻回来。他们夫妇弹去衣服上的泥土,洗了手就和我聊了起来,说起自己今年的水稻和玉米收成,夫妇俩满脸都是丰收和喜悦的笑容。聊着聊着,话题从丰收的果实转向屋内墙上案上的版画和雕刻作品......

一幅幅出自身边这位满是老茧农民之手的作品,诉说着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受老一辈熏陶,张宝粟自幼酷爱书画、篆刻、雕刻艺术。小时候,每天除了完成学校里的作业、帮助家中干完农活后,练习写字、画画便成了他生活的全部。白天在水泥地面用毛笔沾清水练习书法,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练就是深夜。酷暑严寒、岁月不断的书画练习为他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几十年来,劳动之余,坚持研习篆刻、雕刻。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岁月,笔耕不辍,一路走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手中的一把把刻刀向世人展现篆刻、雕刻艺术的无限魅力,成为今天著名的雕刻版画家。张宝粟在自己创作的上千幅雕刻作品中倾注着大量心血和汗水,作品中无不看出他对伟人敬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他的作品因雕刻难度大、技术含量高, 曾十几次获得有关部门举办的全国书画大赛大奖,有多幅书画作品在国内外巡回展出并被国内外友人珍藏,还被《中国书画家精品大典》、《国际书画艺术名人作品集》等书收录。他本人也荣获“中外书画交流协会”书画师、“中国人事部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研修员、“三味书画院”高级书画师、“中国硬笔书法家”及“大连市书法家”等荣誉称号,并成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大连市书法家协会”等多家书画协会会员。 如今,他把自己的雕刻版画技术传授给女儿,他说希望篆刻、雕刻艺术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发扬光大,为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走出山村这书香文化家庭门的一刹那,我闻到的是屋内书墨之香与院子中谷物之香相融合的馨香。此时此刻,遗憾的是自己拍摄技术的匮乏,不能将这书香与谷香相容的镜头拍下;遗憾的是自己绘画功底的苍白,无法将这相容的画面绘下。告别张宝粟一家,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这位农民的或许他还有他心中尚未实现的梦,但他已把这个梦传递给了女儿。那就让我们所有人一起共同筑梦乡村,让我们的家庭越来越美丽,让我们的乡村越来越美好。
2018.10.
(孙云平提供走访下张屯张宝粟的资料,张强执笔。照片由张宝粟提供)
简历:
张强,男,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青堆镇居民
1982.7庄河二中高中毕业
1983.9——2013大连太平洋印刷机械厂工作
2014至今务农
喜欢文学,闲遐,写点散文诗歌等,抒发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