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荟萃智慧的海洋 32
作者/周凤森
剥尽来复 晦极生明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大千世界,看似纷繁复杂亳无秩序。其实大到日月星辰,小到花开叶落,各种现象的变化运动,都有共性规律,就是循环往复,周流不止且物极必反。犹如生命回转,天地轮回,四季更替,阴阳递推,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水满则溢,家盛则衰。
故中国古代智慧之人,留于子孙无形之德而非有形之物。他们将有形财产散尽,化做无形的功德、阴德、福德,庇惠后人。从自己创造的有形之财化为无形之德,再从无形之阴德,逐渐化为子孙的有形之财,这就是人间财富的循环往复。一生的财富,普通之人,留财于后,富不过三;智慧之人,留德于后,惠及百世子孙。
宇宙间,能量与形态永远处于互相转化之中。而有无相生、德财相承的现象运动警示我们:万物发展具有否定之否定,到肯定之肯定的周期性规律。易有太极,以生两仪,阴阳相搏而万物生焉。万物形尽寿毕,又化无形重归太极,待阴阳合和随缘复出。因此万物都含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即都含有肯定或否定两种因素,从而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收与扩的两种趋势。或肯定自身,继续量的发展;或否定自身,向对立面转化。这是由量的积累而引起的质变的否定,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
这种规律性的东西,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我们忙于生计尘情,故而日用不知。就像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日出日落的规律我们能够察觉。人生事故的沉沉浮浮,几人又能精探入微呢?寒极梅隐百花吐,三春尽后诸芳无。花开花落,春耕秋实的道理,不也亦复如是吗?
《易.谦》卦辞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其意之理言,谦谦君子,自然感天动地。骄慢狂人,必定鬼害神远。
《尚书.大禹谟》曰:“满招损,谦受益。” 人不可逆天道而事,而应顺自然而为。《道德经》第九章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天道,就是阴阳互动、穷通变久之道。事物发展到了极点,需要谦逊以收,厚德以载。否则,就要走向事物性质的反面。反之,事物坏到极点,只须顺道进取,积功累德,万事则渐走渐好。唯天地之道、唯人伦之德可以恒久。故事业若想基业长青,唯以道行之,唯以德保之。富无百年,穷无十世。人生既需要儒家的积极入世、自强不息,也需道家的无为出世、厚德载物。
我们要用慧眼、道眼反观内心,要用天眼、法晴去正确观察外部事物的变化。相由心生,物由心化,境由心转。 “物极必反,晦极生明”,其实内外互动表里如一。但对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在运动中相互转化的规律,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和精准的预测。当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某一方面占统治地位,起决定作用时,事物就呈现出由它所决定而具有的性质。这种运动是不会停止的,其中蕴含着弱小的对立一方,会不断经过量的积累,最终又夺回统治地位,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让事物走向反面。这就是乡村的俗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明了此理,我们在困境之时,要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要能够看到黑暗之后黎明曦光的到来,和日丽天下的象景。
同样人在事业巅峰之时,要与社会有福共享,以物化德。这样当我们再次跌入幽谷之后,社会才会和我们有难同当,这即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更是历史循环规律。

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告诫人们“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这样的浅显道理。只是有人如秦王般违道失德,却又幻想江山子孙万世一样,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伦规律焉能答应?天地间这股浩然太极正气,内部阴阳之气总是互为转换,外部冲和之气也永远处于流动之中,气凝为物聚,气散为物丧。《易》曰:“厚德载物”。在风水潺湲红尘滚滚之中,我们是否储备了承载万物的厚德?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业余爱好者,愿与天下同仁鼎力并肩共推华夏文明回归正位,共助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