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一共有六十四个卦象,而这些看似复杂多变的卦象,其实只包含着两个符号,一个是阴(--),一个是阳(—)。如果用计算机中数学原理的方式表达,那阴的代表就是(0),阳的代表就是(1)。
相传伏羲氏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用心观察自然万象,发现白天、晚上,白天、晚上,好像永远不会搞错;海水高涨,然后逐渐退回原位,又再度高涨,接下来又是退潮;草木成长、枯萎;人类出生、死亡……无不井然有序。
他于是想到宇宙万象是有一定规律的,便假设有一种强大的动能,驱使万物做出如此有规律的变动。并且用一根棍子,造出一个“—”的符号,来代表这一强大的动能。我们也把它叫做“一画开天”。
然而,他的观察、反思,使他很快否定了自己的假设。因为每天升起降落的太阳,应该是同一个;今年的春夏秋冬,也好像是去年的重现。他觉得宇宙的变动,绝不是单一的力量能够造成的。于是,他把木棍折断,画一条中间断裂的线,造出另一个“--”的符号。后人把““—”称为阳,将“--”称为阴。这两个符号确定下来以后,从此没有改变过。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一阴一阳的变动,一切一切不过是阴阳之间的变化。阴阳之间,虚虚实实,有看得见的就有看不见的,有摸得着的就有摸不着的,这个道理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谈到“道”,就不得不和“太极”联系。《易传》系辞有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是非常神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