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群经之首。《易》也可以说是所有经典的开始,因为它就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更是诸子百家发扬学说的开始。
《易经》原名《变经》,大概是担心后人望文生义,知变而不知常,所以改成为《易经》。今天所看到的《易经》是由三位古圣先贤共同创造完成的。
首先是伏羲创八卦。伏羲氏当年,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借由对大自然种种景象的观察,上观天文,下视地理,中察人世,采用一阴一阳两个符号,将比较熟悉的、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八种自然现象,作八个符号,即八卦来表示,告诉大家应该遵守的规矩,必须保持的秩序。
接着是文王演六十四卦。周文王时代,商纣王暴虐无道,人民无辜受苦。文王唯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遭受扭曲和破坏而逐渐丧失,于是把八卦两两相重,即两个单卦重叠起来,成为六十四卦。并把毕生累积的宝贵心得和难得经验,透过卦辞和爻辞,分别加以注解,使之继续发扬光大。
之后是孔子作十翼。孔子生活在混乱的春秋时代,距离周文王重卦,已经有五百年之久,种种变迁,使他不得不说出一些和文王卦爻辞不一样的话。他的重点,在把宇宙秩序和人生规律,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并且加强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共作了十篇传,后人称为“十翼”,好比给《易经》添加了十只强有力的翅膀,从此可以振翅高飞。
要了解《易经》,先从阴阳开始,这是伏羲氏最了不起,也是他最难得的贡献。欢迎关注下期《 习易微篇》!
人的一生中,都会遇见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或物,它也许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个眼神……就有这样一本书,使我们受益匪浅,它给我们人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教我们如何做人处事。这本书名叫《易经》。
易经是群经之首,中国思想的源头、华厦哲学的鼻祖、民族文化的先河,甚至是汉语的先声、民俗的总脉,是集众家之长和百家之说的一部巨著。读懂《易经》,才能读懂东方文明的源流。
从古至今,凡事有据的传承都认为伏羲制造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其最大的目的只一个———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孔子也特别重视《易经》,弘扬易道,并提出“道治天下”,为汉朝所用。并写出《十翼》一书,更加完善了易道,被后人称作“插在易经上的翅膀”。
在清华大学东门,立着一块巨大的长条青石。上面镌刻着《易经》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字体坚硬如铁铸龙蛇,熠熠生辉。这就是著名的清华校训。每一位到清华学习和参观的人看到这句镌刻在青石上的校训,都会为这种浓郁的气氛感染。在清华的西校门里,还立着来自《易经》的另一句名言:“人文日新”。
不仅如此,我们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也曾受惠于《易经》,《易经》的自强不息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如果用两个字来回答《易经》所阐述的道理,那就是:“阴和阳”。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以道阴阳。”曾志强教授曾经说过:“《周易》是一部提示宇宙根本规则的书,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智慧人生。”
聪明人永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易经》如何修身养性,立身处世,把握与人交往的分寸,成功和发展事业,少走弯路,战胜挫折,提升个人魅力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和实用技巧,实在是一件再聪明不过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