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简介】王若冰, 21世纪60年代生于甘肃天水。原天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文联副主席、天水日报社副总编、天水市作家协会主席,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旅游文化顾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终南文化书院文化顾问。出出版、主编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巨大的冬天》《倾听与呈现》《天籁水影》《甘肃的诗》《天水文学作品选》等十余部。代表作有诗集《巨大的冬天》《我的灵魂在隔壁》,散文集《天籁水影》(与安永、周伟合著)、《走笔山河》,文艺评论集《倾听与呈现》,“大秦岭系列”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寻》《寻找大秦帝国》《渭河传》《仰望太白山》《走读汉江》《山河回望——王若冰说大秦岭》,八集电视纪录片《大秦岭》、三集人物纪录片《李子洲》、八集纪录片《无定河》(均为撰稿)等。以《走进大秦岭》为蓝本,由其担任1至四集撰稿的八集纪录片《大秦岭》先后获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第二届全国优秀电视(文艺)栏目优秀大型纪录片奖、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最佳中篇奖和最佳编剧奖;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寻》修订本获第七届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一等奖、长篇散文《渭河传》获第八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诗歌《雪天》、诗集《巨大的冬天》获甘肃省第三、四届甘肃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另有文艺评论诗歌、散文获甘肃省电视艺术评论(理论)奖、甘肃新闻奖、甘肃省黄河文学奖、首届“麦积山文艺奖”。 2004年完成对绵延1600多公里的秦岭山脉文化考察,首倡“秦岭是中华民族父亲山”和“秦岭文化”概念;2011年完成对整个渭河流域文化考察、2014年完成汉江流域文化考察。立志为山川立传,被媒体誉为“秦岭文化开掘者”、“行走文学践行者”。“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暨“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策划人、主办人。

☆《宁夏印象·夏日》(原创)
□王若冰(甘肃)
这里的黄河波澜不惊
这里的黄河岸边有大片大片芦苇
水稻和小麦,有一丛又一丛树木
在鲜花的丛林里蓬勃生长
有一座又一座新城
在黄河水岸日新月异
有一代又一代穆斯林和汉人
骑骆驼而来,坐火车而来
在荒漠腹地开荒种地
在城市成家立业,升官发财
这里有沙漠、戈壁和红柳
这里的古代有党项和西夏
有身份神秘的好事者
在贺兰山上刻下太阳、麋鹿和弓箭
月黑风高之夜
有人划着羊皮筏子度过黄河
有人骑着骆驼
在沙漠里打盹
有人腰别滴血的人头
身披残月策马西行
大漠深处的帷帐里
王爷和嫔妃饮酒作乐
也有打进冷宫的娘娘
面容憔悴,花容日渐枯萎
这样的地方,在古代适宜当贼寇
适合做帝王,更适宜当一位
孤军深入,斩杀匈奴无数
让单于仰天长叹
让史书上每一颗文字
充满敬畏和喟叹的汉唐英雄
这样的地方在当代适宜观光旅游
适宜写诗作画,适宜娶妻生子
适宜像一个酷爱考察求证的学者
背着沉重的行囊在西夏王陵下徘徊思考
更适合穿一身租来的羊皮袄
赶一匹抢来的骆驼
行踪诡秘地出现在镇北堡破败的客栈
于子夜的黑暗里烧杀抢掠,自封为王
然后,就有一位三流演员
在贺兰山大风吹拂下一夜成名

☆《我和你》(原创)
□王若冰(甘肃)
“在不同的季节”,我和你站在
不同的河边;反过来,流淌的
继续会流淌,静止的会继续孕育
行动的动力。就像经历过多少次的
隔桌相对,我才约略明了
从巨大的冬天,从存在出发
从属于天水的方言出发,到鸟鼠山
转秦岭,一个人拥有了
怎样的灵魂。描述它
延伸它有多种方式:风声,散句
脚步,和生活中每一次
说大就大说小就小的悲喜。意外地
由此清晰了我与天水间的关系:
从麦积山石窟,到伏羲庙
奔跑的烛光,再到南郭寺和东柯谷
杜甫的影与光,你用如此的平静
唤醒着另外的云朵,甚至
温润中哲学的凌厉我也听到了。
但与你不同,于我而言
我的天水是从于家元,渭南镇,从
三阳川、卦台山出发的,因而
乡下与城里的方言,还是存在
只有你我才能察觉的细微的差异。
从泥土到你热爱的建筑,或者从公园
到我饮马的泥塘,我们得各自克服
很多东西,才能将天水在各自的身体里
更加真实地保存,唤醒,与延伸。
和周舟,和元中,和欣梓,和那些
你非常熟悉而我认识不认识的
朋友们一样,我们有各自的
和共同的天水。只是我要祝贺
你用大把的时间为天水打造
一张灵魂的名片而无悔无怨
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你和天水
互为深处,这当然也是灵魂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