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作死的浪漫
悍蝶
发展,一旦关系到命运和未来,就需要充分考虑到最无危险的后果,尤其是这种危险已经有迹象显现并在逻辑上完全成立,发生的可能性极高的情况下。
“机器人”这个称呼本身,代表了一种错误的方向。
我并不反对,甚至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方向。但是我个人认为,机器不应该成为人,更不应该具有人性――看看历史与现实中,人类是怎么对待人类的,就知道人性是怎么回事了。人性有美好一面,这一面让我们生活增添了浪漫和温暖,但是人性也有险恶和阴暗的一面,这一面却在历史与现实中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罪恶满人间。

我们人类的祖祖辈辈,上一辈总是希望下一代会变得更好,但这个期望总是在少数家庭成功(孩子更有品行和成就),少数家庭失败(孩子上了歪路),大部分家庭不好不坏,而在整体上,下一代在人性上基本复制上一代。
“机器人”相当于人类的孩子,他们在人性上毫无疑问将会复制我们。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强,如果他们具有了“人性”,他会学得我们人类人性中的哪一部分?就像孩子的成长,大部分不会按照父母设定的那个方向发展一样,“机器人”“人性”的方向,恐怕也是人类根本无法掌控的。
人工智能和机器应该发展的更高效更便捷,却不应该具备“人”的社会定位,更不应该让他们有自我认知和人的情绪与欲望。
这几年出现的人工智能“发飙”的案例,还只是当做科技方面的趣闻来看,可是,一旦这种“新的人类”成了规模,这种趣闻就有可能衍变成灾难性后果。

扳着指头去算人类还有什么优点不可超越,毫无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复杂的文明很容易被纯粹的野蛮撕碎。面对繁荣程度、文明高度、社会纵深度还有人口数量百倍于己的对手,匈奴、蒙古还有各种游牧民族的骑兵,只需要把他们在速度、力量和彪悍上的几点有限的优势发挥出来,就让自以为文明的世界在他们的铁蹄下颤抖了。
机器只能是机器,没有“人”的欲望和情绪,没有“人”的社会定位和自我认知的机器和人工智能,始终只是我们手边的工具。
一旦给了他们“人”的社会定位和自我认知,让他们具备所谓的人性,就像我们现在正在做的这样,他们就有可能随时站到我们的对面,统制,甚至埋葬我们。
“机器人”的商业噱头和文化幻想,很有可能是我们人类最作死的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