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渠》
作者/孔繁讯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最高指示,我的家乡河南省太康县在六十至七十年代之间每年一到冬季农闲时,就会组织所辖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里的社员开展兴修水利的大兵团作战活动。
一九七五年新年初五刚过,这时正值我读高一放寒假期间,为了每天能挣到五分(半个工,时值人民币约一角多钱)的工分,我毅然决定随生产队参加了一次挖渠引水工程的劳动,这一年我才十六岁。
这次平地挖渠引水工程是由太康县组织,以清集,常营,芝麻洼等几个公社负责实施。工程名称定名为“幸福渠”,地点位于清集西边,乘南北走向,该渠的功能定位于抗旱排涝。当我和生产队的社员们携带手推车,铁铲到达指定地点集结后,队长孔祥新首先召集大家开会传达上级的规定和要求,接着就是按照力量强弱搭配每三人分成了一组,这时我与凡秋哥,许岁姐分到一起。
到工地的第二天一大早,各小组按照工程量分段开始了平地挖渠的劳动。由于工地挖渠的人数比较多,整个现场一眼望不到边,看上去令人十分震撼。社员们个个生龙活虎,劳动中彰显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顽强精神。在集体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我忘记了自已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学生,于是就不由自主全身心的投入到此次高强度的挖渠劳动中去。
在我参加五天挖渠的时间里,每天与生产队里的社员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长达十多个小时的劳动时间,吃的是大锅饭,睡的是大地铺。刚到工地的头两天,因为是在平地作业,难度少些,后来因受开挖的深度及坡度的影响,劳动强度越来越大,这时我们小组三人每把装满一车的土运到岸上都要使上全身的劲才能完成,中途除了吃饭时间得以短暂休息一下,在工地现场一刻都不能停留休息。到晚上休息时,由于条件限制,我同其他社员一样,被汗水浸透了的衣服及沾满泥土的袜子想换洗一下均无法实现,第二天醒来还要接着穿。这种情况头两天我有点不适应,接着几天很快自然就习惯了。挖渠中,我一点也不示弱给壮劳力,抱着一股拼劲,忘记了往日里的疲劳,一直坚持到工程完工后,我才返校上课。现在想起来,那个年代的社员思想比较单纯,能吃苦,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都比较好,自已感到能有这种机会感受这种氛围的熏陶,真是受益非浅。
作者系海军南海舰队原西沙驻岛某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