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文化!荟萃智慧的海洋22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智慧源心 知识源勤
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我言智慧源于天赋,众必群起攻之,我言知识源于勤奋,众皆默然相许。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人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感悟,是对宇宙规律的一种把握,是对尘缘百态的一种超越!《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以载道,所以智慧源于心中之“道”,这就是人类文化。知识是什么?知识是一种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一种应用与实践术数,是人类储备了千万年的经验。知以通术,知识在《论语》中称为六艺,知识通过勤奋便可获得,所以我们即需要文化智慧,也需要知识储备。
可悲之事在于无智,我们降生在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里,衣食住行导引着我们的生命方向,太多人无暇顾及智慧的风光!智与识,愚与鲁,聪与明,人们日用但能准而界其位者极少!是以难得糊涂成为不少明人之座右铭,因为模糊不清,以至于我们将信息、知识、文化、智慧等混而难辨。信息是什么?每天映于我们五官之中的是信息。知识是什么?让我们糊口养家、养身的术技本领及一切常识等都是知识。智慧呢?则是由内心感悟到事物本质及运动发展规律的东西才是智慧。知识属于术,智慧属于道,而承载着术性思想与道性思想的信息就是文化。所以,我们一生往往是智慧领航,文化荷担以负,知识学以致用,信息去粗取精。由此,智慧、聪明、愚鲁也成为人生历程的三种境界,很多人具备了聪明的天质,却没有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易经》曰:“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道者,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为智者所求;器者,事物的现象与变化,为聪者所用。而道之不明、器又不能用者谓之愚。是故,若从事物因果变化之中,悟得大道恒律则为智慧;耳之闻物以细为聪,目之观物以清为明。耳聪目明,因势、因人、因物、因地等而变为聪明;愚鲁呢?愚者,蠢也,鲁者,笨也,蠢是没有智慧,笨是反应迟缓,不谙世事之常,又不明出世之理为愚鲁。故言,智慧为聪明之根,聪明为智慧之果,两者之间是统摄与被摄的关系,是宏观之理与微观之事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是战略规划与战术应用的关系。愚鲁则有多释,有一种愚鲁叫大智若愚,就是放下了智慧与聪明,好似糊涂地生活,却心如明镜。然而,从聪明走向智慧,这是常人的方向,但从聪明走向愚鲁,太难,太难,因为愚鲁有时是智慧的自卫手段,但聪明人看不到这一点。智慧心悟而达,知识之求则来源于勤奋以励与恒持不懈。
俗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微观之失可以通过宏观之得而中和。智者看世界,简单而一统,聪者看世界,缤纷而细腻,愚者看世界,和谐而快乐。其实现实生活之中,真正的智者凤毛麟角,真正的聪者也清楚可辨,人之智商大都在中间环节徘徊,偶也智慧,犯过聪明,也犯着糊涂。做个智者很难,他不仅需要丰富知识的积淀和自我升华,还需要超越常人的悟性和人性的善良,在自律与自由之间相向并肩,最关键的是须拥有博大恒爱的胸怀。 同样,做个真实的愚鲁者也很难!糊里糊涂地生,糊里糊涂地活,糊里糊涂地死,没有是非观念,没有辨别善恶的能力,没有思想,没有情趣,没有意志,没有交流,没有尊严,没有感恩与复仇,行尸走肉般靠欲望的本能生活着,相信这样的人生除了傻子谁都不想去体验。大多数人,生活在中间状态,似乎是个聪明人,却在智慧和愚蠢之间摇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人生之勤在于从信息收集中获得所用,从知识学习中获得营养,从文化学习中获得智慧,从而完成由愚者走向智者的转化,借用佛教修行之言叫“转识成智”。从愚鲁,走向聪明,一直升华悟达为智慧,孔子总结为,“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不逾矩”就是走在规律的支配范围,就算智慧通达之人了。这个过程,不仅是书本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人生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灵魂升华的过程,也是人生开悟成务的智慧过程。
大观天下,小观天机,我们人其实都想做个智者,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从何处下手呢?孔子给出一条“常”径,即:仁,义,礼,智,信,五条道路。做个仁者,做个义士,做个礼者,还是做个智者、信者,路就在自己脚下。也许你会担心,这样做容易吃亏!一个真正的仁者、义者、礼者、智者、信者,是个奉献人类的人,是个奉献社会的人,是个一生都懂得吃亏是福的人,是个为大众破迷开悟的人,是一生勤勉不倦的人。这样的人,他无悔失去物质的微尘,无意得到的却是智慧的海洋! 人往往失之聪明,得之愚鲁,无失无得于智慧。智慧从道中生发,与道恒存,故对尘风世雨之惑,无住于时空,无着于人物,无执于情感,万物不为我有而为我用,故大用到来,风雨雷霆,小用到来,细雨和风,万用皆去,风平浪静。故曰,智者天下以奉,聪者索之以明,愚者行鲁自有得,万象浑浑自衡!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业余爱好者,愿与天下同仁鼎力并肩共推华夏文明回归正位,共助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