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紫柏山,谒张良庙
文/吴玉斌
滴~滴!喇叭声声惊醒了我的思绪。汽车〃嗤〃的一声,停在了此行的目的地~~陕南留坝的紫柏山,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功成身退隐居之所在【汉张留侯祠】即张良庙。
一阵骚动,游人争相下车,拍照登临。虽然天色阴晦,细雨如织,但也挡不住游人的兴致,大家都欲探访这位千古奇人的生平与传说。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七雄的韩国(都城在今陕西韩城与运河一带)人,望族出身,学识渊博。年青时结交,游走于名流志士间。为报秦灭韩之仇,在博浪沙以大铁椎击杀秦王未遂,遂逃亡于外。在圯桥遇异人黄石公,因子房心胸豁达,荣辱不愠,遂得授一卷《太公兵法》,潜心精研十年。因揭竿抗暴秦,巧与汉王刘邦相遇,共萧何,韩信合力辅佐汉王,于是成就了汉室的统一。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砖磨砌,古朴的斗拱飞檐地门楼。门楣上刻着五个遒劲的大字《汉张留侯祠》。大门两侧是一幅对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圯桥三进声云霞"。
初进门,一尊汉白玉雕像矗立广场中央,高耸的发髻,温文尔雅,手持竹简,这便是年青的张良。俊秀中透出一身豪气,舒展的双眉,自信的嘴,倜傥十分。
再前行便道了"进履桥"了,桥的两边各有一排座椅,虽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拾级而上就到了张良庙的前厅。这里是庙堂的中心建筑群,飞檐翘壁,雕梁画栋,雾霭氤氲,名人题字、对联颇多;著名将领冯玉祥,大书法家于右任和宋`元`明`清的名人在此多有墨迹。杨虎城将军在此也题一长联,联曰:"亡秦乃韩仇复,归汉为帝者师,圣主得贤臣,三杰格调倜乎远矣;进履遇黄石公,辟谷从赤松子,激流能勇退,千秋庙祀礼亦宜之"。
继续前行,南北二园遥遥相对,清幽静雅,景物怡人。园后一亭当道,修竹翠柏掩映其间;朱漆的抱住,彩绘的廊檐,这里便是竹庵。过了石门,曲径通幽,云梯石径两壁上镌刻着历代名人的诗词、对联。迎面一块巨大的石额;上刻"紫柏中峰"墨绿的大字,字体苍劲雄浑,路尽处就是授书台了。授书台的大殿间有彩塑二尊,身着绛紫色披风跪立,双手捧一卷黄绫者,神态庄严、凝重,这是子房接授时的情景。另一位老者,须发皆白,慈眉善目,神采飞扬,无疑是黄石公了。
回头折返至半路,小经一分为二,左有一石迎面。侧过其左便见一条石鲤,翘首曝目,浑似天成。再前行数十米,早现一洞于前。洞中有彩塑三尊,居右者是手持玉箫之张子房。凝视雕像,隐约听得当年四面楚歌,再现一曲涣军之曲,仿佛刘项之争到此宣告结束……
回到中庭,天井中有一潭水池曰洗心池。池水出自一不大的泉眼,清澈无比。据说此泉不涌不竭,常年如此。泉边桫椤擎盖,配以红荷绿叶,碧影参差;与高峨的大殿相比,此处又多了几分清幽。
平日里,庙堂香火极盛,八方游人至此,都为留侯添香一柱,深情参拜一番;此刻殿中道士便敲钟击磬,虽声音不甚嘹亮,但却悠扬宏远。"遗迹白云,流芳紫柏,看此地山高水长,风景不居华泰下;授书黄石,从游赤松,忆当年功成身退,英明却比萧韩优","翘首白云间,背紫柏,面清溪,高阁盘空,现出神仙真洞府;举头红日近,控三巴,通二华,雄关扼要,曾游宦辙旧游踪"。等诸多联语,道出了此地美不胜收的景物,风光和人文艺术。
信步徐行,出得们来,放眼望去;但见古柏深深,炊烟袅袅,宝刹魏巍。群山座座,流溪条条,沟壑纵横,红柳白沙之畔,张良庙就坐落在这丛山峻岭之中!

编辑:山旮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