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每天,就习惯地打开手机看微信。我的微信里有很多很多的群,我都会浏览一遍。我在德保创新歌群浏览时,发现整个群都很活跃,大家都以山歌为中心,一个爱心,正能量满满的群体,真让人感到德保创新歌群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我浏览一下,山歌王黄美玲跟歌友用山歌打了个招呼:
□黄美玲
今天雷声又雨声,
连连续续下不停;
冬天去了春来到,
鸟语花香最称心。
鱼在江河爱水清,
鸟在青山爱树荫;
听人唱歌有了瘾,
好比吃上海洛因。
德保是座山歌城,
人爱唱歌鸟爱鸣;
群里个个高歌艺;
唱得四季总是春!
一本独具特色的书
□郭正学(德保)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常收到文友赠送的他们自己的文学作品集。这些作品集有诗歌、散文、小说,但不久前我收到的是一本独具特色的书。之所以说其独具特色,一是因为它是一本山歌书,二是因为它由两种文字写成——除了汉文还有壮文。它的名字叫:《德保壮族山歌精选》(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德保本地歌手黄美玲。
都说广西是歌海,而说到“歌”,大家自然会想起刘三姐。是的,刘三姐是广西的名片和骄傲。她的歌后人代代传承,长盛不衰。其实,在广西,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山歌,而且多数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来唱。德保也不例外,人们说的是壮话,所唱的山歌都是用本地壮话。德保山歌是广西歌海里的一朵浪花,只是在传播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得到歌书后,本人如饥似渴地拜读。可惜右边的汉语读得懂,左边的壮文一个字也不会读,心中暗暗叫苦。那天收书时,黄美玲告诉我:“以后有时间我来教你壮文。”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我不但要读懂这本书里的壮文,我还要用壮文来书写、收集德保民间的山歌。就像黄美玲说的那样:“即使现在有光碟,说不定时间久了也会损坏不能播放。用壮文来记录山歌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看来要传承山歌这种非物质文化,得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
黄美玲是广西歌王,也是德保壮族山歌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她在本地是有名的“歌师”,在《德保壮族山歌精选》一书中,记录了时政山歌、礼仪山歌、节气山歌、生活山歌、劝世山歌、古事山歌,还有精选情歌。

时政山歌开头就说:“德保山歌实在多,男女老少爱唱歌;1241到现在,山歌当作美酒喝。”这里的“1241”指的是德保山歌从1241年开始流行。1766年,赵翼出任镇安知府,也曾写过有关德保歌墟的诗作,说明德保山歌历史悠久。在“农事村办利于民”一节中作者唱道:“农事村办利于民,农技产销一条龙;干部群众都赞美,贫困农民变富翁。”还有“县乡干部好作风,证照审批到村中;又不误工省车费,山区百姓乐融融。”山歌唱出时代新风貌。

黄美玲自幼生长在德保北部的乡村,那里是“山歌之乡”。如今那里还有不少女青年在唱山歌,而且她们在各地参加比赛时,屡屡获得名次。黄美玲的母亲早年就是当地有名的歌手,黄美玲小时候就得到母亲的培养,从歌韵到取材,无一不认真指导。高中毕业后,黄美玲有幸到武鸣壮校系统地学习壮文,这对她创作山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武鸣毕业回来后,她当过壮文群师。在教学中她用壮文编山歌教学生,激发学生对壮文的学习兴趣。后来黄美玲改行从政,这又使她在做群众工作中如鱼得水。她常编唱山歌宣传党的中心工作,法制的、计划生育的、禁毒的,样样拿手,她与另一位男歌王频频出现在各个宣传场合。两年前,她还和其他歌手一起,到广西艺术学院传授德保山歌。

这里从该书“精选情歌”部分中摘抄几首与大家分享:“回想当年好凄凉,我像一只小绵羊;见到妹子绕着走,心里只有爹和娘。”一个还不会恋爱的小伙的憨态——见到妹子绕着走,显得可爱又好笑。“投石问路试着投,未曾出手心忧愁;心想和哥共把伞,不敢表白闷心头。”这里描写的是一个少女的矜持神情。在“精选情歌”这一部分里,男女青年谈恋爱对唱的山歌十分有趣。如“同龄朋友一圈圈,名花有主结姻缘;妹已三十变剩女,心里着急快发癫”(女)。“白手起家苦难言,恐怕与妹不投缘;栏里都是空荡荡,没有猪羊没有钱”(男)。
有趣的精选情歌书里收集不少,因篇幅有限,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读了这些情歌,不禁让人想起当初步入青春期情窦初开的日子,回味无穷。
德保创新歌群
□黄美玲
@所有人
群主建群搭好桥,
谈笑风生一起聊;
网络里面栽歌树,
山歌路上同逍遥。
下海爱把珍珠捞,
共同语言是头条;
学习就是无止境,
正如猴子见仙桃。
建群就像建个家,
有缘相聚乐开花;
交流经验学理论,
发挥特长尽量发。
虽然不同一个妈,
兄弟姐妹是一家;
互教共学相帮助,
一路同行走天涯。
群友对歌很忙碌,
接唱一曲又一曲;
姐的步伐没跟上,
力不从心量不足。
由于功底不深厚,
加上时间又冲突;
全部对答难做到,
只好统一来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