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院情怀
文/阿金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大院,这个大院安静又神秘,她就是军区部队大院,大院给我最深印象就是大院文化,大院有一个哨兵大门,那时的哨位没现在这么威严,但是都是真正上过战场的兵,哨兵背后有个绿色木头岗楼,以备避雨,整个大院安静又神秘。

院子里面居住吃喝拉撒啥都有,有食堂、服务社、礼堂、游泳池、医院、车队等等。
为方便有孩子的军人,部队设立的有幼儿园、小学,甚至有中学。培英、育英、群英都是大院的子弟学校。
大院的军人有时候会出差,孩子没人照顾就送到保育院。上学后,整个班里的孩子都是大院里的,从小一块儿玩到大,谁都认识谁,一点也不陌生。

大院是一个很稳定的社区,人口流动也不大,各家基本都认识,大人们在一起会讨论A参谋的小孩成绩好,B助理的闺女跑得快;孩子们在一起会讨论谁爸爸官大,谁爸爸是什么什么长。
院里的孩子总有一个带头的,其实就是带头捣乱的。
从给小伙伴们起过无数爆笑的外号儿开始,到打过无数次“仗”收尾,一起看露天电影、在大院里面捉迷藏,也学着穿一身绿军装。

大院出来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胆子大!从小就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几个孩子一起爬人家房顶,院里的树在幼儿园的时候都不知道爬过多少遍。
女孩子天生不怕那些凶残的大狼狗,比男孩子还“凶残”,打遍天下无敌手。探索过大院里的每一个角落,把院里能玩的玩一个遍,能偷的偷个够。每天听着军号起床上学,放学拿着饭票跑到食堂打饭,周末的时候还会搬着板凳去操场上看露天电影。

老百姓们对部队大院的认知大部分来自影视,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血色浪漫》,再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描述了从小生活在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天都活的那么精彩,有趣。不同的是大院里住的并不都是高干,也有一些警戒后勤的士兵干部。根据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不同,这些人住在宿舍楼中的面积也不一样。家里的门从来不锁,出门把门带上就行。反正也不会丢东西,就是这么安全。

小时候父母出门没人管饭,就会被邻居李阿姨,王阿姨喊去吃饭。大院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不同口音,不同的饮食习惯,可以说从小就吃遍了全国各地美食。
大院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从大院里出来的孩子颜值都很高,很漂亮。小时候大家都是小孩,每天玩的一身泥,满脸的土,谁也不笑话谁,长大后一排小伙子大姑娘走出大院去,就跟北影开学一样。

有人说“大院的孩子没文化”,大院的孩子也上学也读书,只不过从小接触的更多的是军事文化,崇拜的也是手拿枪杆子的军人。长大后当军人,嫁兵哥哥是每个大院孩子的目标,当然,我长大后也嫁了一位兵哥哥。
有人问在部队大院长大是怎样一种体验?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大院的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哪里不同,不同的只有外面的人对里面人的看法。
曾经有过的大院文化,大院生活,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院孩子。在大院里像桃花源一样,每个人都丰衣足食,生活无忧无虑,从小在大院长大的孩子都受环境影响,特别有礼貌,有责任感,是活生生的充满欢乐的真实生活!
曾经有过的大院文化,大院生活,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它就叫做:军队大院!

作者简历:
金洪梅,出生于江苏南京,1968年随父亲部队专业到河南郑州,在郑州四小读书,1972年在郑州六中读初高中,1978年就读郑州大学,82年分配在郑州市政府工作,98年下海经商至今,2013年~2017在北京清华大学学习,有两家公司,爱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