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黄承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一级作家,诗人。在《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杂志发表文艺理论文章90多篇。出版理论专著《文学价值论》《文学审美论》《诗论》《台湾情诗探美》及诗集《南方血源》《断续风雨》《亚热带》《远航》《乡愁德保》等43本。获省级国家级奖十多项。为教育部教科所高中试验教材编者之一。有作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过研讨会。
(飞猪系列之11)
麦 田
黄承基
像影子一样的海向我扑来
风的声音像锤子那样坚定
一浪一浪的飞驰,大地起伏着
弹性的胸脯
也许,那是更为遥远的东西
乌云或者天空
这生根的脚,奔跑着又回来
回来又再奔跑,是我吗?
(2019年2月20日)
会 飞 的 猪
黄承基
羽翮的猪,光明的猪,黑暗的猪
那里没有添加剂,拱星嚼月
到处是无边草原的栅栏
它们会,惊醒于古老的沉睡
它们会,在缠绵中死去
它们会,给锄地种花的人们送去
一顶草帽
它们会,犹疑而茫味不知去向
它们会,将一桶金色的潲水
倒向更深的寂寞
(2019年2月8日)
好的一首诗,是情感的缘份。是用百分之百的诗心换来的。
——(承基诗论之19)
诗歌语言的变形,指的是诗歌跃进中的形象思维本身由作者个性的释放可能带来的语言铸造能力,是以作者本身的文学素养的积淀而决定的。
——(承基诗论之20)
世界的无形因诗意而有形,那是心灵的建筑。相吸和排斥的产物。
——(承基诗论之21)
诗的谴词有深奥与口语之分,都是情感流动的因子,而不是造成它内容表达上的阻滞或反叛,对于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谴词,反而见得灵活。
——(承基诗论之22)
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诗坛倾斜或坍塌,或会是怎么样,而是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提高,并觉得自己也在提高。这就是目标,并且作为一种兴趣能够臣服于己,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至于那些名利,并不属于自己的思维范围,爱来不来。
——(承基诗论之23)
诗意就是生活背后的东西,只有把背后的东西呈现出来,才称得上诗意。任何语言形式都是它的附庸。
——(承基诗论之24)
当然,诗意的呈现要靠语言来完成,暴力语言或过于直白也会伤害诗之美。没了诗之美,则以暴力方式强奸受众,亦不算是一首好诗。矛盾中的统一,这统一,则是美的诗意,诗意的美的统一。
——(承基诗论之25)
诗歌语言背后的力量,集中为力道和情感,须长期浸润,光靠一时之兴和模仿是学不来的。
——(承基诗论之26)
思考有很多种,是个人的诗意所决定的。现代情绪下的忧患,应该是诗意思考中最大的值。
——(承基诗论之27)
有一些诗读了就了,没留一点印象。简单来说就是缺少神性。这种神性,一定是社会层面上的某种意义,触碰和思考。
——(承基诗论之28)
一些题材是很孤独的,或者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孤独。诗走进它并不容易,往往雷同和大众化。有创造性的诗人,往往赋予新机,让人震撼。
——(承基诗论之29)
一个宏大的科技时代正在向前飞驰,我们的诗歌却在它的面前弱化,表现出漫不经心或疲惫心理。这种疏离感和不在现场感,其实是诗人的一种病态。
——(承基诗论之30)
每首诗,或许都存在着某种意义,只是认同感有差异。这种差异,将这种意义变得更加多维,更为趋向人生温度的途径。
——(承基诗论之31)
“日常”的诗,也要注重审美。审美使诗产生纯度,与人的心境走得更近,更合谐。
——(承基诗论之32)
语言的表现力不在于词汇,而是诗人的联想让这个词汇活起来。这就是联想的词汇。
——(承基诗论之33)
诗歌中的柔情,能够分解语言中无用的泡沫。而柔情中的气骨,则将一具未醒的僵尸拖拉上岸。
——(承基诗论之34)
有一些诗不需要去读懂它,也许它只属于诗人自身的个体记忆。因为诗人都有创新语言的能力,夸张,变异,扭曲,使它成为一种可能。
——(承基诗论之35)
词汇的缺乏是才思的缺乏,有人写诗是跟着词汇跑,有才思的人到处是词汇,即西方不亮东方亮。诗人的才思永远立于词汇之上。
——(承基诗论之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