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大成养生桩三要素
大成养生桩(三要素之放松)
放松、入静、自然为大成拳站桩之基本原则,是大成拳修炼者必须明白的道理。
1、放松
周身放松是强调全身关节、肌肉的放松,其目的是为了使全身气血流行通畅。便于入静,便于进入练功状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劳动中,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身体肌肉都会处于过分收缩状态,身体不由自主地处于紧张之中,这自然要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放松,则是消除肌肉疲劳、精神紧张的重要手段。中医学家说过:“形体愈松,血液循环愈畅,气力增长愈快”。如果肌肉总是处于收缩状态,身心就会发紧,气血就会阻塞,周身放松,特别是胸腹部肌肉放松,乃至横隔膜放松,会使呼吸自然,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深细匀长的腹式呼吸。否则,势必造成胸闷、憋气等偏差。
同样,只有在全身放松,遍体舒适的情况下,才能体会良性假借活动,消除由于紧张造成的不适感,逐渐达到入静状态。因此充分利用意念的假借活动,首先做到形体放松,把练功当成公园散步观景、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松柏清香、鲜花的馥郁,身心毫无负担,自然轻松愉快。而后要做到“骨胳支撑,肌肉空灵”,也就是说身体如青松、古柏一样挺拔,而肌肉是松弛的。这便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决非瘫软如泥,似一堆肉。紧,决非僵硬如杆,似一架骨。松中有紧,紧中有松,肩架挺拔,筋肉松弛,二者需辩正地统一起来。
大成拳在站桩三原则中,周身放松是精神集中和呼吸自然的基础,也是练功入门的第一步。做不到周身放松,其他两条也无法实现。而周身放松又是较容易做到的,这是因为全身的骨胳、肌肉都可以随意支配。当然,应当重视合理的间架、身法调配,使身体各部都置于合乎生理的自然状态。
身法要求:
头、颈:头直、顶虚、项正。头为人体中枢,主宰全身。颈部是中枢神经向下传导及颈总动静脉的主要通道,由此可知头、颈在练功中的重要位置。头直,即顶心如绳系,不偏不倚。顶虚,即有顶缩之意,不可一味上顶,要求似顶非顶,所谓“顶上空灵,领率全身”。项正,即脖子要立直,不伸不缩,不歪不侧。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所以,练功中头直、顶虚、项正不仅是周身中正的关键,而且诱导气机上升,以养脑营神,使“神”主宰全身活动机能的增强,从而使身体阴阳平衡、精神抖擞。
目:神光内敛,“目为心之窗”,“五脏六腑之精皆注于目”,眼睛是人精、气、神的体现。站桩时要求“神光内敛”,做到神光内敛的最好方法是“闭目垂帘”,也就是微合双眼。如若在站桩时睁眼,则应双目平视,远望景物,似渐渐被薄雾所遮,隐约可见,体现出“以神遇不以目视”,之意。
耳:“敛神听细雨”。两耳似拉长的两根天线,收听极远细微的声音。要有指上性地去听,由远到近。所谓“敛神听微雨”、“勒马听风”都是极形象的比喻,渐渐把声音收入耳底,做到听而不闻。身处闹区练功,却如入无人之境。
面:似笑非笑。内心含着喜悦,面部微微带笑,两眉心舒展开,三叉神经放松,五官均呈笑意,又绝非真正笑出来。
口、舌、牙:口含一枚,牙露一线,舌似吸虹。口腔要放松,似含一枚青果。上下牙齿不可咬紧,徐徐相对,似露一线。舌带回缩之意,舌尖微翘,似顶非顶上腭。这样便于呼吸,增加唾液,徐徐下咽,直达丹田。
脊柱:自然竖直。脊柱是支撑身体、支配神经、开发智能、增加功力、调整机体的重要环节。脊柱姿势正确,才能保证气血流行畅通。因此,脊柱要伸直,生理弯曲应自然竖直,大椎穴向上领,直通百会,使脊柱伸直。
胸、腹:宽胸腹实。胸不可硬挺,如立正状,也不可过含,似驼背态,要胸窝微收,宽松自然。胸隔放松,自然下垂,使小腹松圆,便于进行深细均匀的腹式呼吸,使下元得到充实,即所谓“宽其胸,实其腹”。
肩、肘:松肩坠肘。肩为两臂的枢纽,两臂是否有力在于肩膀,肩松则臂活,气血畅通。上肢轻灵,气血易灌于指尖。肩关节放松,自然下垂,腋窝虚撑,能容一小皮球,可减少肺部的压迫,有利于呼吸。两肘放松,谓为坠肘,双臂抬起时,肘尖似有橡皮筋吊着小石头向下坠拉,肘弯保持一定的弯曲度,弯度不可过死。
手:手心虚含。五指自然舒张,但不能伸直,手心虚含,并有吞吐之意。这是因为掌心是内劳宫所在,它好比一扇大门,自然界中的各种能量,比如红外线粒子流、次声波、负声波、负氧离子等皆可由掌心顺利地被吸入人体内。手臂上的三阴、三阳经络舒畅,气机也就流通。再者,手在大脑神经中枢区域最大,感觉最灵敏,它还可吸收和释放能量,与自然界沟通。
腰:腰直不挺。腰为周身之轴。所谓“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又云“力由脊发”,可见腰在人体各部位中的重要性。站桩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腰部都要松下来,要伸直,但不要挺,而是有一种上下牵拉感。随后,椎骨又轻轻地落在一起,有了这种感觉,也就达到了腰松的要求。
胯:似坐高凳。胯应如坐高凳,即似坐非坐。关键在于尾闾中正。胯为上身支点,是上下身躯连结之枢纽。骶髂关节是常人唯一不能活动的假关节。站桩时应放松髋关节与骶髂关节,可使下元得到充实,不仅使重心平稳,而且为全身关节的“通关”奠定基础。
裆:提肛收裆。裆下如骑一尺五长的圆形柱,以此把裆调圆。而后要提肛收裆,也就是要稍缩肛门的括约肌,产生一种向上提的感觉。在练功中称之为“地户常闭”。
膝:微曲上缩。要求两膝微曲,髌骨要有微微上提前纵之意,不可用力,不可做大,否则双足不平,这便是微曲上缩。长期如此锻炼,可使腿部轻灵匀整,步伐稳健。
足:足心虚含。取“站式”练功时足趾应轻轻抓地,不可用力,全身重心均匀放在全脚掌,勿偏脚跟。足心是涌泉穴所在,足心虚含,容易疏通足三阴足三阳经络,可促使周身气血贯通。古人谓“力发于足”、“至人呼吸在踵”,即指此。
以上各部位的调配,要始终贯穿在站桩的各式肩架配备之中。肩架配备,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正确的姿势,合乎生理要求,合乎自然法则,可促使经络畅通,气血运行,有利于劲力的生成

2、大成养生桩(三要素之入静)
精神集中(调心)
精神集中在大成拳站桩中是至关重要的,是起主导作用的,而且是衡量能否达到站桩状态的标准之一。精神集中就是“调心”、“入静”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要求练习者达到排除杂念、万念归一的入静状态。这个入静状态,实际指的是意识的静化,洗涤万虑,去掉恶性刺激,丢掉一切忧愁和烦恼。
怎样才能做到精神集中呢?怎样才能做到排除一切思虑、忧伤及烦恼,使自己进入入静状态呢?前面讲过,大成拳是不守点,不走线的,那么怎样才诱导练习者很快地入静呢?这里所说的入静,决不是绝对的、纯粹的入静,像佛教所倡导的“四大皆空”。而是相对来说,在练功时不强制入静、能静则静,不能静时,脑海中出现的思维只要做到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模模糊糊,没有负担就行了。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做到三分之一休息态,三分之一的放松态,三分之一的练功态,就可以说已经“入静”了。习练者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诸如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轻重、生活的习惯以及性格、爱好、情绪、经历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意念活动引导人静。
“ 入静”在站柱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强调入静,绝非是说练功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处在绝对入静状态中。入静分浅入静和深入静。浅入静,不就是前面所说的不强求人静。就是做到去掉恶性刺激,保留良好想象,练功时出现的各种思维做到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模模糊糊,没有负担即可。深入静,则是指进入“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的境地。
在练功时,深入静,有二三分钟即可,其余时间只要求浅状态。就犹如在八小时睡眠状态中,绝对的睡眠状态只需要五分钟一样。只是,不论怎样,入静时必须净化意识,意念单一,以一念代万念,这样,也便做到精神集中了。

3、大成养生桩(三要素之自然)
呼吸自然(调息)
呼吸是人体生理本能,属于半随意运动。虽然在短时间内,人可以控制呼吸,例如把鼻嘴堵上,有意识的控制它,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不舒服,练功者尚如此做,必定要出偏差。
人在无意识状态下,呼吸会自然进行,因此,站桩时,特别强调的是呼吸自然,不可矫揉造作作,着意追求,尤其是初习者,更不要有在平均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每次呼吸的深浅,是胸式呼吸还是腹式呼吸,完全听其自然才对,绝不可追求意念的引导。久而久之,会逐渐实现腹式呼吸的最佳呼吸状态。
腹式呼吸:人出生时的呼吸方式,属于自然的腹式呼吸。婴儿的胸部经常处于放松状态,肺脏收缩活动不会受到影响,呼吸自然舒畅,膈肌上下运动幅度较大,从而达到宽胸实腹的状态。习功者可去观察一下婴儿,便会有所体会。为什么婴儿可以自然运用腹式呼吸,达到宽胸实腹状态呢?这是因为婴幼儿很少处于紧张状态,不会受到工作、生活等问题的干扰,即使食物、玩具一时得不到满足而烦恼,也只是啼哭几声了之,决不会为此而耿耿于怀,恼怒悲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活阅历的丰富,七情六欲对人体的影响,愈来愈占突出位置,而每种情绪过分的刺激,每种欲望过分的追求都会造成人体的紧张,从而引起膈肌上提而停滞,长此以来致使膈肌向下运动幅度减少,腹式呼吸变成胸式呼呼吸,而使呼吸变浅,变短。试想,有人在受到惊吓,或为某件事担忧时,不是都会出现胸部发紧,肺脏悬起,甚至有停闭呼吸的感觉吗?不是有人在大喜过望之时、气息短促、喘不过气来吗?不是也有些人在追求实现各种欲望之时而感到膈肌上提,憋气不适吗?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人是怎样从自然的腹式呼吸而变成胸式呼吸的。
但是,人还是重新掌握优越的腹式呼吸法。人在练功中,只要做到(1)周身放松,全身肌肉松驰,尤其是胸、背部的肌肉放松;(2)精神集中,不妄思,无杂念:(3)呼吸自然,即不加意念的调整,不着意追求腹式呼吸,这样,人的呼吸就又会逐渐恢复到本来状态,从而实现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的特点是深、细、匀、长。肺的通气量增加,氧气与二氧化碳
的交换率提高,新陈代谢增强。同时,随着隔肌与腹壁的运动,对腹腔内脏
器官起到按摩作用,使之血液供应得到改善,胃肠消化功能增强,提高肝脏功能。诸如腹胀、腹泻、胃炎等症皆可不药而愈。
腹式呼吸的方法是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瘪肚子,但不许故意长呼吸或憋气。练功时,要求牙露一线,双唇微闭,做到面部放松。不可用嘴吸气,不可人为地追求或控制呼吸,顺其自然。练功时间长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变为腹式呼吸。呼吸便会深、细、均匀。
再提高一步,练功时便会完全忘了呼吸。这时便逐步达到“整体呼吸”。周身的毛孔均已张开、放大,似乎除了鼻子之外,全身的毛孔都在与自然界的空气直接进行清浊气体的交换,使自然之气与人体的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真正的交融在一起。当然,这种境界不是强求而来的,而是练功日久,自会达到的境界。
《来源于大成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