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好男人的基本标准
陈道明撰文《男人的教养》称好男人的基本标准是:“不一定要浪漫,但一定要负责任。不一定要挣大钱,但一定要养家。不一定要事事听父母,但一定要有孝心。不一定要三从四德,但一定要宠老婆。不一定要飞黄腾达,但一定要有时间陪家人。不一定要管孩子,但一定要爱孩子。不一定要大男子主义,但大事发生一定要拿得了主意。”
十二、以直报怨
《论语·宪问》案:“或曰:‘以德报怨(意出《老子》“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笔者),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以德报怨,那怎么报德呢?应该是以德报德,以直道去报答怨恨。则以德报怨是恕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直道。孔子在此否定了老子的恕道,而提倡直道。另,传统将“直”解释为“公平无私”,恐不及本意,颇有冬烘意味儿。且“直”与“曲”相对,圣人思维,向来明晰。
十三、芝麻
民谚云:“芝麻开花节节高。”信然。阳历8月上旬,芝麻花期,余在伊川平等西村,见芝麻田,其叶葳蕤青翠,其杆一米左右,开浅紫花获白花。其果下半少,至中上愈多,一杆60左右芝麻角果。芝麻,上好的油料作物,亦是良好的蜜源之一。
十四、美国军人的直道
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所著以二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回忆》,中文译本第3卷第六十三章介绍“海鳗号”潜艇首次出发作战备侦察时,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海尔赛将军在所罗门群岛的前进司令部上方一大块标语牌上写着:杀死日本人,杀死日本人,杀死更多的日本人。‘海鳗号’的埃斯特艇长房里的舱壁上也贴了一张这块标语牌的照片。”美国军人为了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大仇,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海鳗号在这次行动中,击沉了一艘日军运输舰后,又浮上水面,埃斯特艇长又下令对逃离运输舰后乘坐运兵船、汽艇、木筏等浮在水面的日本兵进行了“自由射击”,直到“数不清的死掉的日本人在‘海鳗号’周围血红的海面上漂浮。”而面对自己内部“这和射杀俘虏一样”的质疑时,埃斯特理由是“所有这些船只、汽艇、木筏都是合法的战争目标,水里的人也是。如果我们不杀死他们,他们会活下来杀美国人。”再后来,美国政府和军方,为了结束战争、减少美军的牺牲,而不惜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造成两个城市毁灭、大量平民死伤,也是基于这样的“直道”。
十五、抗战歌曲里的道义
诞生于1937年、由凯丰作词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有一句反映抗战目标的歌词是:“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而京剧《沙家浜》中,男主角郭建光的一段唱词则是:“消灭汉奸清匪霸,打得那日本强盗回老家。”这些体现抗战正义性的歌词,目标在于驱除强盗,收复国土,而并在于杀伤。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道义吧!
十六、诗文选集宜精品
诗人卞之琳认为:“诗文选集应是一般文学读物……即所选作品本身有成就,有特色,即在今日还多少可以有分寸的欣赏,多少可以有鉴别的学习,堪称艺术品的产物”(《徐志摩选集·序》)。他还认为:选集的目的“不是为专门研究者提供重要资料”,而是为一般读者提供阅读的书籍。
十七、徐志摩擅长写“声”
诗人徐志摩散文《天目山中笔记》擅长写“声”。其开笔写到:“山中不定是清静。庙宇在参天的大木中间藏著,早晚间有的是风,松有松声,竹有竹韵,鸣的禽,叫的虫子,阁上的大钟,殿上的木鱼,庙身的左边右边都安着接泉水的粗毛竹管,这就是天籁的笙箫,时急时缓的参合着天空地上的种种鸣籁。静是不静的;但山中的声响……它来得纯粹,来得清喨,来得透彻,冰水似的沁入你的肺腑;正如你在泉水里洗濯过后觉得清白些,这些山籁,虽则一样是音响,也分明有洗净的功能。”
十八、《推背图》第45象
与友人饮酒夜谈,谈及余曾作一梦,梦见日军再度入侵。友人其长兄在日军轰炸时丧生,至今犹有余恨。其笑余作杞人之忧而后,复恨声连连曰:“日本若再与拥有核武器的13亿人口的中华民族为敌,战端一开,则其民族就将彻底毁灭。兄弟就不要杞人忧天了。”其又引用《推背图》第45象曾预言曰:“有客西来,至东而止。木火金水,洗此大耻。”余闻之而叹曰:“时也,势也,今非昔也。愿日本人吸取侵华教训,勿再以中华民族为敌。”
十九、马海明执着
栾川人马海明,县旅游局就职,开发重渡沟景区,居功甚伟。初,沟中农民赴薄田锄地,追寻而去,见面就劝曰:“你不知道啊,开发旅游的好处真多,游客一来,就是给你挣钱来了。”因此事反复再三,农人起初皆笑其“神经有毛病”,然而其心不该,其执着如此,真乃汉子也。后重渡沟终成著名景区。2014年,赴抱犊寨考察旅游建设,因倒车错踩油门,坠入山崖而逝,年58岁。
二十、苏东坡诗中的异象
苏东坡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初三日,游京口(镇江)金山寺,作歌行诗《游金山寺》。诗中所记奇异景象:“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诗人对江心突然出现的类似炬火的神异现象,虽不能理解,不知其为何物,却作了如实的描述。并在“非人非鬼”一句诗下,特意注解曰:“是夜所见如此。”此异象终成诗谜。今人有猜想其为外星人之“飞碟”者,可为一说也。

作者简介:胥琰,1961年生,洛阳老城人,祖籍鄢陵。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协理事,中学高级教师。著有抒情诗集《永远的蝴蝶》,散文随笔集《人生若雪》,诗词集《心动时分》,中短篇小说集《城南地》,长篇小说《蜂国》。短篇小说《五更钟》获首届华夏作家网杯《中华文学选刋》文学大赛优秀作品奖。


识别二维码可以领红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