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漂女作家徐秀“回娘家”赠送杂志
牛林报道
猪年正月初七下午(2月11日),冬日里和煦的阳光让人感到格外温暖。
在正阳县作家协会办公室里,一件更让人温馨的文学活动正在举行。
北漂族农民女作家,《中国乡村》主编徐秀女士在夫君赵保先生陪同下,从北京归来,向她尊敬的娘家文学组织“正阳作家协会”赠送她主编印制的杂志。
协会主席牛林代表协会接受了所赠杂志,作为回礼,牛林同志把近年来本人和个人收藏的几位国内外知名作家的书籍也回赠给了徐秀。
徐秀是正阳县慎水乡人,曾是地地道道的村妇。
改革开放的金钥匙不仅使她家致了富,更催生了她的文学梦、文艺梦,她在家写呀写呀,把她眼中看到的故事一个一个都记录下来,把心中的梦幻用也用诗歌写下来;
乡亲们说她“神经了”,亲戚们说她“心野了”。
只有她的丈夫~汝南县农商行的赵保先生,最懂妻子的心。
对她说,家是“拴”不住你了,出去闯闯吧!我支持你!
在那个当年“孔雀东南飞”的年代,这个大胆的女人却偏偏你南我北。
到北京去!到皇城根去!
到了北京,租下房子后,便查了地图,直奔著名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勇敢地“推销”自己。
那些享誉海内外的导演、制片人看到眼前这个土气的农妇递上她的“剧本”后,不禁笑了,每页里都有几个错别字,看来文化不高呀,再一细看,咦,故事性还不错,于是便同意她留在这里。
但她却从导演那句“文化不高”中,感到了自己真的“不中!”得上学!得补课!
于是,她又在北京同时报考了两所成人大学,每周学习三天,历时两年半,经严格考试通过 ,终于拿到了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文凭。
在此期间,她吃馒头,啃咸菜,喝开水也要坚持学习充电,历时2年,终于学到了正常需要4年才能毕业的知识和才干。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于是,她的身影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境外驻北京的办事处、影视制作公司、北京市工会、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等数家单位,终于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甜果。
她与他人联合制作为央视6套制作了数字电影《第二次婚礼》;
她为北京环卫集团创作的《把北京妆扮成美丽的春天》在京获得好评
她和他人联合制作的环卫工人之歌早已唱响北京环保舞台。
她撰写的电影文学剧本被某电影导演编剧看中。
她的诗歌集《我心中的歌》也已正式出版。
是啊,她有歌唱的资格和资本了。
很快,她又不满足了。
北京琳琅满目的各种杂志,竟然很少有专门为农民办的刊物,
这不公平!
于是,她又开始自己筹资办一个《中国乡村》杂志,一位知名书法家给她题写刊名。
不用说,这本杂志就是为中国农民说话的,她任主编,目前又延伸到网络平台,在腾讯、百度上都有了她的一席之地。
含义为“中国乡村美丽”的“中乡美”在线也即将开通。
她感恩家乡的正阳作家协会让她加入了协会,又推荐她加入了市级作家协会。
尽管很忙,只要协会通知开年会,她会尽力参加。
对来自家乡农民身份的作家会员,她也会亲自登门拜会,采访。这个县岳城村文化传承人田保民的家,也留下了徐秀的倩影。
这次从北京回来过年,她宁肯放弃部分过年的年货,也要把沉重的、她主办的《中国乡村》杂志带回来赠给家乡作家协会。
接到这几期用国外铜版纸,印刷精美的杂志,牛林主席感动的对徐秀及其夫君赵保说,这不仅仅是文学杂志,更是献给协会厚重、贵重的精神礼品!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一个敢于“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女汉子”,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有故事的女作家,一个喝家乡“清水河”长大,永远懂得感恩家乡的平凡而又卓越的真正的正阳人!
徐秀,感谢您!愿您永远年轻!永远进步!





图片说明:
本文首图为:正阳县作家协会主席牛林先生向徐秀女士回赠文学书籍
本文尾图:图一、图二:徐秀夫妇在正阳县作家协会办公室里
图三、图四、图五、系徐秀赠送给她心中的“文学娘家”――正阳作协的杂志《中国乡村
图五封面系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驻马店市著名打工农民企业家张全收(驻马店也是徐秀家乡所在的地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