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共和国一起成长》
目录
家传往事
1.悲惨家史
2.国仇家恨
3.见证解放
4.病患童年
孩童岁月
1.豪迈誓言
2.共产风刮
3.浮夸风起
4.瞎指挥行
5.急刹三风
6.农村调查
跃进年代
1.三面红旗
2.大炼钢铁
3.兴修水利
4.吃食堂饭
5.最苦一年
6.采药乐趣
西山纪事
1.勤工俭学
2.工地扫盲
3.一把黑豆
4.师恩难酬
5.因祸得福
6.杜鹃啼血
7.夫妻情深
偃高求学
1.初入校门
2.大学梦想
3.幸福时刻
4.串联见闻
5.社会实践
6.阶级教育
7.难忘2?20
8.毕业典礼
9.赞老三届
10.思念学友
军营生活
1.应征入伍
2.新兵集训
3.准备打仗
4.炮声轰隆
5.警卫花絮
6.忆军士班
7.沂蒙拉练
8.三支两军
9.军农生产
10.济南施工
11.神圣工作
12.安全教训
13.打枪榴弹
14.军歌嘹亮
15.坦克军演
16.功臣骡炮
17.泗水排险
18.驻地风光
19.驻地风情
务农生涯
1.知青下乡
2.大战龙王
3.务农实践
教学探索
1.深山洛宁的珍宝
2."梅"香京都
3.教改新篇
村风正气
1.村名村风
2.革命烈士
3.在礼三多
4.花用吉筑堤美名扬
5.锁阁老轶事千古传
6.马起龙勤学做表率
7.马腾蛟请命遭暗害
家乡传说
1.进士赶考
2.进士门楼
3.花御史的传说
4.锁阁老的传说
5.无极洞的传说
6.观音送子的传说
7.土龙的传说
8.祭祀圪塔的传说
9.兔爷显灵
10.仙妖之战
史海钩沉
1.永宁进士门第榜
2.永宁风云
3.乱世县长
4.土改往事
自1944年到1949年,洛宁县的时局同全国一样,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剿匪反霸、新中国成立各阶段。这一时期时局不稳,政局动荡,政权更替。六年间,国民政府洛宁县长走马灯一样换人,曾七易其人。洛宁县志335页载,他们是李洁庵、张承训、詹简、杨子清、黄海容、王子民、杨子清。通过查阅文史资料,走访知情人士,现把洛宁县后七任县长的一些资料,汇总一起奉献读者,以便回顾那段历史,体味世间百态,人心向背,善恶有别。
李洁庵
1944年5月,日寇占领洛宁县城后,国民党县长李畹秋出走,音信全无。洛宁县国民党政府基本解散,后李洁庵接任县长。李洁庵,幼名廉声,1899年生,洛宁县在礼村人,1944年7月任县长。李洁庵出身于积善之家,书香门第。其先祖李梅林、李梦鳌、李芝秀都是洛宁县名医。其父李栋甫为当时洛宁三甫之一(李栋甫、张梓甫、雷应甫合称三甫,均为政界要员)。1916年曾被举为洛宁县劝学所员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
1925年,李洁庵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后到开封基督教会美国人施爱礼开办的私立济汴中学任教务主任。同美国教会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35年把一所美国人的教会学校改造成省管私立学校被任命为校长。1938年元月,日寇兵犯豫东,开封朝不保夕。李洁庵同校董商议后,动员师生把济汴中学迁到洛宁,并用自家树木和木板为学校做了桌凳,解决了临时的困难。
济汴中学迁入洛宁不久,学校就组建了共产党地下党支部,李洁庵假装不知。学校一位教员叫胡梓房,因“共产党嫌疑”被国民党逮捕,李洁庵不避嫌疑,多方周旋,终于把他从狱中保释出来,继续任教。
李洁庵知人善任,关心教师。那时不少教师住在校外民房里,他常去问寒问暖、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无微不至。他知道杜乙初知识渊博,就聘请为济汴中学国文教员。杜乙初同李洁庵的父亲政见不同,斗争也十分激烈。李洁庵为办好学校不计父辈之恩怨,实属难能可贵。但他对不称职的教员是毫不留情的,考查不称职立即辞退。
李洁庵非常重视校风校纪。他常说:“一个学校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严明的纪律,教学质量就上不去。”他对违犯校纪的学生的处理也决不留情。周周总结纪律情况,期终向每位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督促他们搞好家庭教育。
李洁庵非常重视学生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差不多天天下午都有篮球、排球比赛。每学期还召开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辩论会、演讲会,有时还带领师生野外旅游。还办了校外林场、农场、牧场。农场在经局河滩,林场、牧场在小界北山,养有奶牛、奶羊、胡蚕等。1941年首次引进苹果,在西山底龙泉寺,马店杨疙瘩等地栽培,果子个头虽然不大,味道却十分鲜美可口。既让学生参加了实践锻炼,又增加了学校收入。
李洁庵一生扑在教育上,二十多年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济汴中学,为洛宁、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
李洁庵当国民政府县长时,洛宁县城已被日寇占领,他只好带着他的流亡政府到中山镇办公。自觉身只影单,有孤家寡人之感,就请他的老朋友曲书诚(地下党员,解放后任洛宁县长)担任财政科长,并用曲的一队武装做县政府警卫队。
1944年冬,流亡国民政府驻在中山镇南村。西山底孙洞村士绅李子祯反映村民受“悬粮银子”之苦,状告因近年来河水瀑张,冲毁了河边数百亩耕地;灾荒造成村中十室九空,坡岭几百亩旱地荒芜,村民们还得按原地亩分担粮银;村中水地、竹园在少数富人手中,穷人家旱地不打粮食,按地亩摊派不合理。再加上许多穷人土地已经卖出还要负担银子,富人买了地却不拿银子,太不合情理。穷人背着“悬粮银子”,子子孙孙都无翻身之日。李洁庵接案后亲自带领一连队伍开进孙洞村,在泰山庙院内召开大会决定由李子祯主持,实地丈量土地,以地质定粮银。为穷人作了主撑了腰,深得民心。
李洁庵凡回家进村时总是下马牵马而行,同村民互相问候。他还搭救过本村一位县大队的抗日进步青年,此人解放后担任在礼村党支部书记,故在村民中口碑很好。
1945年7月16日夜,李洁庵在故县十八盘坡顶老虎头村被起义部队的国民党38军抓获,在关帝河渡河时逃跑,又在开封办济汴中学。1948年后在浙江兰溪金华仍以教书为生。肃反时被抓回,1953年被镇压于老城北门外。
李洁庵长子李学海,化学博士生,解放后担任吉林市化工厂高级工程师。次子李学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重庆押运军粮时遭敌人袭击不幸牺牲。解放后其母享受烈属待遇。
张承训
张承训,幼名张祖式,1906年生,西山底村人。其祖父张运铣,叔父张鹏举都是洛宁县很有名气的人物。
1926年,他在河北军政学校毕业,随张钫作参谋、营长、团参谋长。1938年任宜阳县兵役科科长,次年任河南省第一行政区保安副司令。1945年3月出任禹县县长,也是一任流亡县长。秋征时,他要求按地纳粮,引起富人不满,他批捕了带头抗粮的富人,同富人结下了梁子。后由富户勾结当地实力派向省政府告状,10月底被免职回乡。
1945年11月,张承训接任国民党政府洛宁县长,期间有几件事深得民心。
1946年春天,张承训听说赵村乡要给洛卢抗日自卫军第三支队长张应汉建纪念亭,便带两个护兵到赵村查访劝说乡政府领导:八年抗战刚结束,百姓还未能喘上一口气,建纪念亭劳民伤财,不太适宜。劝阻了他们的行动,为老百姓减少了一份负担。
入冬,洛河南许多穷人担柴到王范街卖钱买米糊口。一天午后,几个人到集市上强买柴禾。不但价钱低,而且要使老秤称,卖柴的不愿意,他们便要收占地皮钱还动手打人。恰好张县长路过此地,说明身份后,派人把四个打人凶手带回县衙。第二天派人把这四个人押到王范街戴上高帽子游街示众。后关押五日并向卖柴人赔情道歉,出养伤费。从此,那些地痞街混子再也不敢欺负卖柴的穷人了。
1946年7月,西山底“同仁泰”药铺旧址住进十一个外地打铁匠。其中两个师父一个姓白,一个姓刘。西山底乡乡长宋玉文听说这些铁匠是解放军探子就把他们绑了起来送到县衙。张承训逐个询问了铁匠后说:“现在社会不安定,请速离洛宁县境。回家安分守己,否则有变,麻烦更大。无真凭实据,我何忍滥杀无辜?我是个穷县长,路费不多,买了些馍你们带上,怀揣干粮不忍饥。”说罢,把他们放出县衙。
年底,张承训回到西山底对知己说“从大局上看共产党一定会成气候,现在贪官污吏横行,绞尽脑汁鱼肉百姓,我张祖式不会这么干。混下去必定要占腥气,不如及早退堂为后代留些余地。”于是就给省政府写了辞职书,并赋诗铭志:“世道日纷纭,不辨真与伪;混水摸鱼者,尽成上达人。贪污既盛行,是非置不论;遍地烽火起,到处有灾民。减轻民间苦,难满朝阁心;鱼肉好百姓,枉为父母尊。挂冠种我田,侍亲乐陶然;不羡王孙贵,且喜白云闲。”
1947年秋天,洛宁解放后,张祖式仓皇外逃。头年在西山底打铁的白、刘二人率领部队路过洛宁时进驻西山底村,姓白的是解放军的团政委,姓刘的是营长。寻张谢恩不遇,得知张到南山避风。刘营长亲自到张县长家中安慰他的老母亲说:“你有个好儿子,我代表大家谢谢承训和你们全家。”
后来有人传说张承训和贺澍三在郑州开了个盐行,解放后禹县人将他抓去镇压。据曲书诚回忆,1950年镇反时张在郑州被逮捕押到禹县镇压了。张在1946年任洛宁县县长期间,没有找过共产党干部、战士家属的麻烦,也未迫害过我地下党员。
詹简
詹简,河北黄梅人,1947年初由省政府任命为洛宁县县长,任职期间事迹不祥,功过不明。
1947年8月26日,解放军四纵十二旅和县武工队奉命南渡黄河进军豫西。30日分别包围了敌人盘锯的杨坡寨、县城和王范古镇。31日拂晓同时发动了总攻,十二旅旅长刘金轩率领的34团、35团包围了洛宁县城。打入敌人内部的豫西地下党负责人王尚信担任县政府自卫队队长,明守暗接攻城部队,悄悄撤走东门守城人员。解放军炸开东城门,李洪亚、狄希明的两个连首先攻进城内。敌人开始踞守顽抗,随后伪县长詹简见势不妙跳下西南城墙逃跑。被赶上墙头的王尚信击毙在玉米地里。
杨坡寨、王范镇也被攻破,全歼守敌,洛宁解放。
杨子清
杨子清,洛宁县故县镇西窑人。少年聪明好学,故县力行中学高材生,县乙种桑蚕学校毕业,纯系一个文弱书生。他处事随和,乐于助人,热衷于慈善事业,在故县人缘很好。曾任洛宁县救济院院长(相当于现在民政局局长)。詹简被打死后,被任命为洛宁县国民政府县长。
1947年8月31日,洛宁解放。9月1日就成立了中共洛宁县委员会和洛宁县人民政府。从此,共产党转入公开活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对新生的人民政府充满刻骨仇恨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匪霸不甘心失败,伺机反攻倒算。洛北匪首刘文礼、王国基,洛南匪首刘玉堂联络小股土匪争夺势力范围。
1947年9月,王国基依靠曾任国民党暂编三纵队八团团长的实力,先下手为强,要挟洛宁县国民政府县长。当时县城进不去,只能在故县办公。杨子清当上县长后完全受制于王国基的指挥。王国基率领匪徒两次袭击五区区公所,杀害区长席太恒,王尚信等数十人,制造了岭南、李家沟流血惨案。使他有所醒悟,自知自己不是当县长的料。他不愿再参加打打杀杀,也不愿再受制于人,为别人当傀儡、背黑锅,勉强干到年底,辞职逃往他乡。
1949年8月,杨子清在灵宝又一次从王子民手中接过县政府大印,但只能在灵宝东躲西藏,哪里还谈得上回洛宁成立县政府。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洛宁人民政权稳固,杨子清见已无望便又逃之夭夭,无影无踪了。
堂堂两任国民党县长,虽然没有一天在县城办公,没有耍过一次官官威,却落下来“流亡县长”、“拉锯县长”、“傀儡县长”、“替死鬼县长”等绰号。
1955年镇反时,故县要处决一个匪霸,他愿立功赎罪,供出了杨子清藏身之地,在西安将他抓捕押回洛宁。他临死时进了洛宁城,被镇压在王范东门外。
黄海容
黄海容,洛宁县王村南王人,是当地出名的地霸。1947年8月洛宁解放后,对新生人民政权怀恨在心,纠集地主、土匪拉起队伍,勾结洛南匪首刘玉堂向脆弱的地方政权、地方武装不断发动进攻。1948年初当上国民党县长后,更是变本加厉,反攻倒算,袭击区公所,杀害农会干部,双手沾满了革命群众的鲜血。
1947年冬,胡宗南派裴昌会部六个旅的正规军,由潼关出发大举东进,围攻我人民武装。农历腊月初八,裴部三十七旅三个团从卢氏分两路窜入洛宁。地方上的反对派气焰更嚣张,国民党洛宁县县长黄海容乘裴部大军压境的暂时优势卷土重来,与潜逃外地的土匪恶霸相互勾结,组织还乡团,大搞反攻倒算。腊月二十三日黄海容带领土匪,围攻我洛南县大队和县政府警卫队,杀害多人。
腊月二十六日,黄海容又配合裴部纠集千余人向我洛南县政府所在地金山庙一带大举进犯。将县长曲书诚和县委副书记张士遇率领的一百多人,包围在金山脚下白杨村,巧遇天起大雾,我方武装力量才得以突围。
1948年2月25日夜,又同副总队长韩青海,由裴部一个团配合共两千余人从犁坡、潘窑一带向洛南人民武装发起进攻。
黄海容罪恶累累,罄竹难书。恶有恶报,血债总要用血还。1948年4月15日,在史村剿匪战中,匪县长黄海容被击毙,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王子民
王子民,马店乡小街人,1910年生,幼名虎雷,又名之新。1948年4月份,在史村剿匪战中,国民党洛宁县县长黄海容被打死。当时,解放军和人民武装占据洛宁大部分地区,只有上戈、故县一带的地区和长水、马店北部山区还被国民党残余势力把持着。由谁当国民党县长成了一个难题,地方上有实力的人物谁也不愿干,也不敢干。
当时,王子民在国民党陕州专署保安团三营长王俊峰处谋生。专署有人提议让他当洛宁县县长,王子民很高兴,便一口答应了下来,就这样王子民成了国民党洛宁县县长。他说:“我当县长不为享福讲排场,只为死后立碑落一道官衔。”
于是,他拼凑了一个流亡政府,多住在上戈街西边的小峪村。稍有风吹草动便溜进大马山区。有朋友劝他说:“现在当县长有啥意思?”他再次强调“当县长能过官瘾,荣宗耀祖,死了立碑也有个官衔。”王子民等十几个“军政大员”的花费主要靠长水、马店北部山区供给,往往以武力威胁直接向保长要钱要粮,搞得民不聊生。
1948年6月,王子民带着候正华、刘长庆、王效文、金中林等一伙武装和县自卫队到王范转了一圈。王子民说:“这次来主要是耍耍威风,让群众知道王县长来过王范街。”随后又带着这些人去了底张磨头村,目的还是耍威风造影响。他们刚抓了些农会会员,逼要钱款。听说共产党的洛南区干队来了,连忙带人撤退逃跑。第二天洛南独立团也追过来,在小街战斗中全歼王子民部数十人,亲信全被打死。王子民吓得胆战心惊,再也不敢在洛宁住了,带着家人到灵宝川口躲藏起来。
1949年春天,洛宁国民党残余势力基本被肃清了。王子民的国民党政府作鸟兽散,但他在灵宝还自称是洛宁县县长。到7月底灵宝形势也很紧张,王子民再也不敢抛头露面了。找了个“替死鬼”把国民党政府大印交给了杨子清,自己则躲藏起来了。
灵宝解放后,洛宁县大队在灵宝虢镇东村抓住了王子民,在押解的路上他又乘机逃脱。跑到西安隐瞒身份、招亲成家。后被夫人识破露出马脚,不辞而别,又逃到陕县张茅。不久,王子民被当地公安抓获,送回洛宁。于1955年10月12日在王范西门外被公审镇压。 (根据县政协文史资料编写。)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识别二维码可以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