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到了过年,农村的各家各户大都得摆供桌,供奉祖宗。供桌上面挂家堂,高悬在正厅之上,庄重而肃穆。从家堂上看,我老王家从世祖开始,已经传到了十五世,转眼就是几百年。曾有三代单传,后为求人丁兴旺,找了风水先生,迁了祖坟,这才男丁兴旺。据说迁坟时挖出一窝小蚯蚓,表明迁坟后王家只有子孙满堂却不能出大人物。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家族男孩多,女孩少,也验证了当年祖上只求人不才的愿望。家堂上的每一个名字,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家谱,记载每一代人的名字,记录了每个人的生辰甚至死后埋葬的地点,生平与事迹,记录了子孙后代的繁衍与生息。那些历经劫难好不容易保留下来的线装古本,往往有些残损,透着淡淡墨香,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家谱简直就是一部家族的历史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浓缩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可惜我老王家没有家谱,据说家谱被王家庄的另一侧支在大年夜来拜年时趁人不注意偷走了,不知此说法真假与否,现今也无法考证了。
大年三十(或二十九)下午,一个家族的大人孩子,由长辈领着去坡里上坟,祭典祖先并引领祖先回家过年。大年夜用最好的供品:酒烟水果点心,家家户户提前蒸好的大饽饽、枣饽饽,香烛烧纸(钱)等来供奉祖先,表达敬意。晚上包素馅饺子,大年夜刚出锅的饺子须先端上供桌,磕头、作揖、烧纸、点燃红烛、焚香上供,早中晚三次,恭恭敬敬,不敢怠慢。直到初二晚上再包饺子放鞭炮(也有早上的)送年。所谓送年也包含着送走祖先的意涵。初三初四则是出丈人门。以后的日子走亲访友,享受过年。
从小年到送年,祭祖在过年流程中占了很大篇章,充分展现了中国人这种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思想。
除了过年,平时还有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又称鬼节)、冬至上坟祭祖的习俗。
古代大家族一般都有祠堂,大家看过白鹿原的都知道,有族长,有祠堂,不肖子孙死后是不能进入祠堂的。
也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作祟,家堂上女性只有姓氏没名字,死后连个名字都留不下,只有李氏、刘氏、周氏……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对的,足见古时候男女不平等。
小时候看着大人这么虔诚,诚惶诚恐.毕恭毕敬、三跪九叩的,还觉得怪可笑的。按照教科书上的理论这理应定性为封建迷信。当年轰轰烈烈的破四旧运动,让多少文物族谱古籍名画付之一炬。现在,已知天命的我终于明白大人的用心了。慎终追远,感恩祖先,对孝心的传承,代代相传,对祖先的敬仰之情,都体现在这些貌似迷信的仪式上。正如家堂上所写:慎终追远。曰忠曰孝。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远。或者: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这些应该就是祖宗教诲的家风吧。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过年祭祖的繁文缛节也逐渐简化,淡化,年轻人大多不懂也不屑一顾,再过个十年八年,这些估计都得消失殆尽。但这毕竟是中国几千年来留下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尤其是倡导学会感恩、尊老孝老、慎终追远的精神更要代代相传,不可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对先人的祭祀是后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发自内心情感的一种感恩与缅怀。亲人去世明明知道人死如灯灭的道理,但谁都相信亲人还活着,只是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冯友兰曾经说过:“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对祖先的敬仰是后人美好情感的一种寄托,对祖先最好的怀念就是传承祖先的精神,传承祖辈留下的家风与家训。
大年夜我像我当年父亲那样虔诚地跪在供桌前,祈祷祖先庇佑后代的健康与安宁,祈祷祖先泉下有知也能保佑王家改换门风,也能出个人物。家堂上新添了我母亲的名字,我跪在祖宗面前,感激他们的恩德。我忍不住含泪作了一首短诗,以此纪念和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缅怀。
家堂
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久。
每一个先祖的名字,
都是鲜活的生命,
一段尘封的历史。
我肃然起敬,
仰望星空,
那是先祖的魂灵。
我慎终追远,
感念祖先的恩惠和亲情的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