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的未竟之梦
自从年轻时考上了师范大学,哥这一辈子就注定和教育绑在了一起。古人云: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又云: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哥把整颗心都掏给了教育事业,为了一茬茬的学子学业有成,都过上美好生活,可谓是呕心沥血,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一干就近三十年,都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都说教育是焟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说起从教的辛苦,满眼都是泪啊!
大学毕业后,哥就分配到了农村中学任教。那时候农村条件艰苦,有关系的留城,有本事的转行从了政当了领导,有经济头脑的下海成了老板。像哥这类没关系的主,就被教育主管部门分配到了农村,一口气干了九年,把大好青春美好时光全部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为乡村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九十年代,工资归乡镇统筹,最困难的时候半年都发不下工资,哥只好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今日借东家、明天借东家,勉强度日。那时候在乡村工作没有乡镇补贴、班车接送。关键是好多待遇市直部门有,农村却没有。比如生活补贴,穷乡镇就没有(工资都发不下去)。不能不提一下,那个年代教师地位低,工资低(哥刚毕业月薪125.5元)很多人瞧不上教师,找对象特难。男教师要么找个民办教师,要么找个农民合同工。女教师则从心底里、半只眼都不瞧男教师们。
后来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哥通过考试(笔试、面试)考录上了城里某改制学校,一分钱的礼都没送,公平公正的进了城。好比鲤鱼跳龙门,从此哥很快乐,赶上了好时候,搭上了政策的便车,贷款去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也第一次在城里有了遮风挡雨的小窝。
进城后哥更加感恩党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更加努力地无私奉献着。五点半起床,六点到校,带学生跑早操,冬天经常是披星戴月,从不敢懈怠。白天备课、上课、批作业、靠班、找学生谈心,三点一线一条龙服务。晚上查学生晚睡到十点甚至到十二点,脱了鞋子赤脚查学生宿舍您听说过吗?(怕让违规说话的学生们听到)。两个周放假一次,周日下午三点半返校。每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自家孩子根本顾不上,早上孩子不醒走了,晚上回家孩子又早睡了。家务几手全扔给了妻子,更不用说辅导自家的孩子。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家的孩子,却顾不上自己的孩子的学习。这种奉献精神够上最美教师了吧?哥至今对家庭对孩子依然是满腹的愧疚和负罪感。
做了近三十年的班主任,至今哥养成了个习惯:早上五点半准点醒来,不用闹钟不用叫。有人说:“别抱辛苦了,知足吧。一年两个大假期,工资又高,还事业编。叫困啥呢?比起工厂三班倒的工人、扫马路的环卫大姐、比种地的农民,不好了好几千倍?现在还发工装、吃饭、坐公交有补贴,据说还为了精神文明奖啥的闹腾呢!吵吵啥呢?"听了这些冷言冷语,哥无语了。这恰恰是教育的悲催,民族的悲哀,也是些不懂教育的外行呀。
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干的比驴多!还不正是哥的日常生活写照吗?如今,哥干了近三十年,连个高级职称都没捞着(当年正好职称改革,恰恰临到哥这批人结果改革了,没名额了),一个拿着中级职称的钱,干着比部分高级教师还多的活。关键是越来越越没希望了,一般教师考核优秀拿不到,教龄积分一年才0.2,干满三十年了还能干几天(干十年才赶上一个优秀的积分,而一级女教师55退休了)?班主任干不了(五十了还有几个能干班主任的?),综合荣誉称号一般轮不到一线教师身上。看来熬到退休也晋不了高级了。这让哥很伤心呢。
盼了一年又一年,政策改了又改,距离高级教师的希望却越来越遥远。尽管哥很失望,但却一如既往地、默默无闻地挣扎在一线工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