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新年/时成功/驻马店诗词协会会员
年,总与爆竹紧密相连。每逢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爆竹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

放爆竹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用红色的物品贴在房外,并在家门口燃烧竹节,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随着火药的发明,火药爆竹取代了竹节爆竹。爆竹编成串,称为编炮,亦称爆竿、炮仗、鞭炮。而在现代,人们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华厦落成、进学升迁、商店开张、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尤以春节为最盛。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家里总要准备好八挂爆竹,立春时放一挂迎春接福,除夕贴好春联后祭祀时放一挂,除夕晚上封财门时放一挂,大年初一凌晨开财门时放一挂,初一早上祭祀时在宗祠和家里各放一挂,初二早上出门拜年时放一挂寓意出入平安,元宵节放一挂春节才结束。
那时候家里没钱给孩子买玩具,也没闲钱买烟花,爆竹就成了小孩的重要玩具。每次打完爆竹后,各家门口总会围着一大群孩子,他们俯下身或蹲在放完爆竹的地方,寻找遗留的还带着引线的爆竹,一旦拣到,就会惊喜地欢呼雀跃。然后又聚在一起玩,顽皮的孩子把爆竹装在铁罐里,一点燃,铁罐便飞向天空;鲁莽的孩子把爆竹装在玻璃瓶里,一点燃,玻璃瓶便发出清脆的碎裂声;胆大的孩子用拇指和食指捏着爆竹,点燃后,等引线将要燃尽时迅速将爆竹扔进水里,爆竹便在水中爆炸,水面上瞬间升起一条水柱,有时还意外地浮起来一两条小鱼;捣蛋鬼恶作剧地将点燃的爆竹扔到女孩脚下,便传来一声声尖叫;有时还会把没有引线的爆竹收集起来,从中间折断,取出硝粉汇在一起,再用火柴点燃,一起观看燃烧时产生的耀眼的火光……
每年除夕晚上,当封财门的爆竹打完后,孩子们被关在自己家里不能再出去,直到大年初一凌晨开了财门才能出去(封财门是家乡习俗,据说中途开了门财神会走掉)。孩子们只能老老实实在家里“守岁”,迷迷糊糊地入睡(那个年代家里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有时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等到宗祠第一声开财门的爆竹响起,便急忙起床催促父母放爆竹开财门,迅速溜出门去,逐家逐户寻找爆竹,因为大年初一凌晨的爆竹是各家最长的,也是孩子们收获最大的。如果哪家还没开门,孩子们便会说“这家没人”,这是最忌讳的不吉之言;如果在哪家门口没捡到爆竹,孩子们不由地会说“这家没有”;如果在谁家门口拾到好多爆竹,孩子们便会惊呼“他家好多好多”。虽然“孩童之言,百无禁忌”,但为了赢得一年头彩,图个吉利,各家各户会在初一早上故意撒些零散爆竹在家门口,孩子们往往能够满载而归。有的“坏”孩子得寸进尺,在主人点燃爆竹在地上燃放时,竟大胆地用脚踩熄或用手从长串的爆竹中间扯断,然后捧着一长串爆竹兴高采烈地扬长而去,不管身后传来的主人的怒骂声……
年已渐近,童年却已远去,可爆竹给童年带来的快乐将永远印在记忆深处,而爆竹潜在的危害却警示今人:放爆竹释放的烟尘,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爆竹燃放时产生的巨大声响会造成噪音污染;爆竹燃放时溅出的火星,容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禁燃禁放的政策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实施,移风易俗、过环保大年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爆竹将会离我们渐渐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