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谐的宇宙观
提到和谐,人们马上意识到“团结”、“统一”。
其实“团结”、“统一”是为了消灭对立面而采取的措施,叫统一战线,根本不是和谐的本意。
和谐是承认对立面,包容对立面,与对立面和平共处。因为对立面是无法消灭的,否则就破坏了阴阳的统一体。
中国文化认为:万事都是由阴阳同时组成的,阴阳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完成事物的组成、运动、和发展。我们常叫作“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而阴阳的属性是对立。
白和黑,男和女;
正因为属性不同,才保证事物组成的完整,发展的平衡。而我们一般人不是执其这一端就是执其那一端,总是站在我的角度看问题。我在这一边的时候,对那一边是否定的,我在那一边的时候,对这一边又是否定的。
所以老祖宗才给我们提出了和谐。只有“和”才能产生整体的智慧,“和为贵”。

人类只有男人,行不行?不行;只有女人,行不行?不行。
作为天,只有白天行不行?不行;只有晚上,行不行?也不行。
所以任何事物,无论存在还是发展都是法于阴阳的。
从存在上看,任何事情都是由阴阳两方面组成的;从发展看,所有事物的运动都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黑夜到白天,再由白天到黑夜,循环往复地发展中。
阴阳共同决定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这是规律,道的规律。
正因为有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说:人有眼睛看到的一个方面,肯定还有看不到的另一面。有我们喜欢的一面,也必定有我们不喜欢的另一面。
我们的团体有支持的一方面,也有反对的一方面,也就是说,任何事物总会有两个对立面,共同决定、一起决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离开谁都不行。
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而阴阳之间不是斗争,不是你死我活,他们是在各自的层面上发挥各自的职责,保证事物整体的特性。
阴阳之间是协同的统一观,整体观。所谓的阴消阳长也不是斗争的结果,是他们协调的统一过程,是和谐的结果。
和谐是我们宇宙的原本状态。也就是刚才我给大家讲的:宇宙、阴阳它原本就是合在一起的,共同来完成宇宙的运行和发展。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不是孤阴或独阳独立完成的事,必须另一个的配合才能完成。

中国古文化的术数理论,一些老同志学《易经》、学“阴阳”的都知道:有河图还有洛书。
“河图”描述的是先天,“洛书”描述的是后天。
一阴一阳、一先天一后天、一生一成共同表达了宇宙的生成壮衰规律。
天也不能用一个图形来描述的,就卦象来说吧,有先天八卦就必然有一个后天八卦,一阴一阳共同描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所以我们在对具体的事物预测和处理的时候,肯定先天后天配合起来,取先天的数用后天的理,然后去推演测算。只用先天或只用后天,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当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能不能换位思考,承认对立面,给对立面留有余地。兵法上云,穷寇莫追。
为什么诸葛亮安排关羽促成华容道放曹?为什么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老谋深算?
怎么样才算和谐!和谐的对象就是你要消灭的、你要打击的。包容攻击你的人,包容打击你的人,这才是和谐。
和谐就是承认对立面的存在,承认对立面的价值,和谐的对象是对立面、是你的所谓敌人。
因此,和谐就是整体观,就是统一观,是一种整体的智慧,是中道的文化,也是未来大同的文化,共和的文化。
22、中庸的处世观
中庸,最早是子思在礼记中提出的观点,后来被儒学广泛采用,成为儒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被朱熹列入四书。
什么是中庸呢?中者,正不偏;庸者,平不倚。所以中庸就是中正、中衡的意思。
空间万物,大到宇宙星际,小到微观粒子,无论是他们的运动还是他们的排列,都是以中为心。离心则失道,失道则必亡。所以,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
中,无疑成为制衡万物运动的动力源泉。因为中衡的制约,所以才有极反的道之动,于是决定了万物无不围绕各自的中而伸缩和往返,而伸缩的频率和往返的周期形成了缤纷的大千。所以程子说,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
难怪程子赞叹子思写中庸是传孔圣心法。中描述了万物的存在组成与结构;庸规范着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中庸之道,含至深之理,普通人很难通达。所以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
子思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朱熹则认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也有人认为不偏不倚之谓中的。
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应用,总而言之,以中为度是我们处世的不变法则。
我们今天看来,中庸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1)、“抱一守中”。
1、阴阳相合是中的本意,子思文中解释的也是这个层面的意思,“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非先天非后天的阴阳相合状态。
2、中就是和,和就是合一,也就是道家讲的“抱一”。中也是不偏不倚,不执其一端的意思,也是道家讲的“守中”。守中是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也是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老子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偏执尤其是我执,是人性的基本弱点。这个弱点促成了人的两元分离的世界观,你的我的,好的坏的,于是人就生活在是非中,生活在敌对中,于是攀比来了,竞争来了,斗争甚至战争都产生了。
4、站在一上看,就没有对立,没有两元了。但在我们还没有得一的时候,守中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老子说“抱一守中”。所以中观的守中,就是两元的相合(抱一),相合者和也。中道就是和道,就是阴阳相合。所以,“和”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智慧。
5、所以,中庸的中道意识就是合和:有形与无形相合,先天与后天相合,根与苗合,人与天合,古与今合,性与命合,神与气合,内与外合等等。
【天人合一】
人与天取中就是天人相合。
天代表客观,人代表主观,人天相合就是主观与客观相合。
人类如果完全主观用事,必然受到客观惩罚。如果完全依赖客观,丧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就无法进步。
所以圣人教我们用主观但不可欲为,要齐之以礼,合之于道。找到主客观的联系点,用道德来规范主观。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必卜,用占卜定夺,看看是否合天意。
在天人之间取中,以庸后天有为之所谋,这就是修身。最终达到后天不谋之无为,完全顺应天意的天人合一。这就是成道。
天人合一就是人的思维和言行都合于天道,是中国文化修为的最高境界。
【性命合一】性指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总称。命指人的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总称。《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陈撄宁大师说:“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人的生命实际上是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高度融合,人们通常说的身心健康,其实就是性命大事。既然是大事,就要精心修养,既要修性也要修命,性命双修。修性则成龙,修命则育华;性命合修即龙华相会。龙华会就是性命双修并功成的代名词。历史上,性命双修分两派,一是先修性后修命,张紫阳为南宗代表;一是先修命后修性,王重阳为北宗代表。两派皆属于道家炼养派,或称丹道派,实为道学仙宗。
1、那能不能混在一起修呢?
当然能,那就是守中,守性命之中。守性命之中,那就是在人道中修,归根复命,积功累德,修性了命。
性与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性命相合方能表现生命的功能。恢复生命的基本功能,恢复生命本性,就是守中,就是归根复命,既是修性也是修命;
完成人道使命,既是恢复生命的本性,也是修性了命;性立命则立,命立,则仙道之基筑成矣。拓展胸怀,悲天悯人,既是儒道也是佛道。
修性虽则了命,不知采取也是枉然。采取则是指在磨难中,重新认识自己,重塑自己的过程,不能克己难以复礼。
2)、中表现为“恰好”
中庸思想的第二层含义是恰到好处。中国文化强调“物极必反”,做事不求完美,过则错,强则悔。所谓“中成极反”。
故孔子云:过犹不及。朱熹认为的中,正是这个中,“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就是处理事物恰到好处。
正是这个恰到好处,难倒了很多人。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不可能不是不能做,而是不能恰到好处。人们做事往往都想把事做好,力求完美,小心谨慎。做着做着就遭到非议,遭到指责,这时候才知道过了。
于是人们发现,做事的总有错,不做的则无过。明哲保身就是不做事,不作为。于是孔子强调:过犹不及。过了是错,不及也是错的。
那中成极反,如何把握那个中呢?恰到好处,到底停在哪里合适呢?难道真的就“不可能”了吗?
老子说得好: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原来那个中成之机,就是要人们总是感觉到“若缺”的样子。总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样子。
把握住这个状态,就是那个“中”,就是那个“恰到好处”,自然“其用不弊”,就不会有害了。
3)、中表现为“当下”
中庸的第三层含义是当下。过去不思,未来不想,当下是道,当下是中。中是掐头去尾,反观当下。
所以,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既是过去的继承,也还未来的延续。失去了当下,也就失去了过去,错失了未来。所以,道在当下,中在当下,用在当下。
“当下”原本是最小的时间单位,1分钟有60秒,1秒钟60个刹那,一刹那有60个当下,1秒钟就有3600个当下。
所谓活在当下,就是让你体会每一个当下都在你生命里流淌。假如一念飘过,你就会被念头带走,失去当下。
所以活在当下的时候,一定是不思不想的时候,正如子思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正如老子所言,恍兮惚兮。过去不思,未来不想,形神俱妙。
所以,当下就是永恒,中在当下,道在当下,活在当下。觉悟,既不能寄希望于未来,期望退休以后,期望有钱以后,期望长大以后等等;觉悟,也不能寄托于以前,以前有没有修行,以前有没有功德,以前学习知识的多少等等;觉悟在当下,当下生觉叫当觉,法无定法,觉悟是法。正法当觉迷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