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道文化
一、中道文化的信仰和内涵
1)、中是和
2)、中是道
和道也是中道。什么是中道呢?
中道是中华的大道,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所以我们民族叫中华、中国。儒家文化推崇中庸,老子《道德经》也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那么这个“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在传统文化、传统信仰中的作用是什么?
化一、中道文化的信仰和内涵
1、中道的民族信仰
我们知道,民族文化总是以民族信仰的形式净化着社会,化育着人心,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例如孝道文化有祖宗信仰;
财道文化有财神信仰;
福道文化有福神福星信仰;
壽道文化有寿星信仰。
那么中道文化有没有信仰呢?
中道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肯定也有信仰。那就是弥勒精神和弥勒信仰。
弥勒信仰不是宗教信仰吗?为什么是民族信仰呢?
首先,我们在武强年画馆发现了弥勒佛和观音的年画。
我们知道,武强年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圣经图解”。
说明弥勒和观音是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民间的信仰,不是佛教独有。
民间自古就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说明弥勒和观音是和我们民族精神和信仰分不开的。
弥勒代表大慈,无条件生养;观音代表大悲,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那为什么在我们民间常常看到观音庙,唯独没有弥勒庙呢?
原来,在中国历史上,弥勒信仰是民间最大最普遍的信仰。到了唐代更是深入民心。
甚至唐玄藏西行取经的最大愿望就是为了取回弥勒的《瑜伽师地论》。
武则天为了巩固政权干脆通过官方宣布自己是弥勒再来,可见弥勒信仰多么深入人心。
正因为弥勒信仰深得民心,所以弥勒精神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同时也就成为民间反抗强权,反抗朝廷的凝聚力来源。于是起义军都是通过弥勒信仰号召民众,对抗朝廷。所以,自唐玄宗起 开始镇压弥勒信仰。
以至于后期的弥勒信仰逐渐萧条。甚至在我们国家四大菩萨都有道场,唯独弥勒菩萨一直没有道场。直到2008年才在浙江建立了第一个弥勒道场,雪窦寺。
尽管如此,弥勒信仰在我国民间仍然家喻户晓,弥勒佛根雕、弥勒佛挂件、弥勒佛饰件随处可见。
为什么弥勒信仰在我们中华民族如此深入人心呢?
弥勒即是三,也是和,本质是中。
说三,是因为佛有三佛,初佛燃灯掌管盘古世界、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掌管两元世界,三佛弥勒佛掌管未来中天世界。所以弥勒代表三。三生万物为大慈,所以弥勒又叫慈氏,弥勒佛就是慈氏佛,为大慈根本尊者。
有慈就有悲,所以,大慈根本尊弥勒,总是和大悲菩萨观音在一起。观音菩萨又叫慈航。观音总是以救苦救难慈悲救世的形象出现在民间。可以断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一定是弥勒观音精神重现社会的开始,中道文化必将造福社会,引领未来!
弥勒佛的另一个特征是大肚!大肚代表包容,代表和。弥勒佛大肚能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所不包。反应中华民族和谐包容的精神品质。所以,弥勒即是三生万物之中,又是包容万物之和,即是中道文化的代表,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年画弥勒佛,还给我们图解了和谐包容,万物一齐,众生平等的大道智慧。
我们常说弥勒佛大肚能容,笑口常开。
为什么能容?不是因为肚子大,是心胸大,格局大,在他眼里没有怨恨,没有敌对,没有分别,一切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万物一齐。
这就是弥勒代表了中国文化“道一”思想。这种包容,就是阴阳未分之一,又是“万物负阴而抱阳”之中。
老子院内为一,院外为三,故弥勒自由于老子院内院外,一切都在他的教化之中。故为未来佛,九六同度。
弥勒佛笑口,代表智慧。咱们总是说“笑天下可笑之人”,他为什么笑?是看得开(才笑)!咱们为什么不笑?看不开。我们仔细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人,苦乐都在脸上写着呢,相由心生。那你为什么不快乐呢?是你的世界观决定的,是看不开决定的。你看弥勒就永远笑,苦也笑乐也笑,成也笑败也笑。成败苦乐都是在规律中,是整体的一部分。因为他位居道一而豁达,所以看得开,放得下。万物都在其中,故而生慈。慈既是包容又是生养,显得可爱可亲。
所以,弥勒信仰,是我们民族和谐的象征,代表中道文化,代表慈,生养万物;代表和,包容万物。
2、中道的内涵
1)、中是和
提到“中”,就有“不中”的存在。
“中”与“不中”都要从阴阳讲起,中国文化离不开阴阳。
大家看,这就是阴阳(下图),阴阳交合(中和)在一起的地方就叫中。如果没有交合的部分就是“不中”。你们看这几种情况哪是中?

这样的话呢(图1)?
这样呢(图2)?
这样有没有(图3)?
有没有这种情况(图4)?
有。这种情况是什么,合一了吧。
阴阳相合,是我们中国文化追求的高级境界。
我们老祖宗看待万事万物的方法,都用阴阳的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是两仪就是阴阳。
那么阴阳复合成万事万物的方式就是用中和的方式完成的,叫“万物负阴而抱阳,冲(中)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阴阳合在一起万物才生,阴阳分离了万物就会亡。而合在一起的程度,就决定了万物存在的良莠贵贱。
“冲气”就是中和的部分,其实就是中气,“冲”通假“中”。
中就是和,中与和是等同的,中道文化的内涵是和。
于是《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万物皆阴阳复合,复合就一定有中,一定有和。阴阳之中者,二生三也。这个中就是三,故三生万物。
所以,万物皆三,万物皆和,万物皆中。

2)、中是道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
一就是道,就是阴阳未分之混沌。
“中”与“一”是相同的,都是阴阳不分,阴阳融合的状态。
故“守中”就是“守一”,举一可以返三。
一为天地之始,是道的本体,老子称为无;三为万物之母,是道的作用,老子称为有,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所以在老子的世界里,道出入有无之间,院内是无,为道生之一;院外为有,为三生万物。而抱一守中出无入有,院内院外借说自在。
所以,“抱一守中”便是道。在人,身心合一便为道,叫“形神俱妙”,也可谓“恍兮惚兮”。结合道家的中观,子思于是在《中庸》这样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直言了后天未现,先天未消,非有非无之中。中是道的本体;和,则为是道的作用。
其实佛教在高级修为中也强调中观妙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又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的“色”和“空”,就是有形无形的意思,不就是阴阳吗?阴阳不分(中),就是诸法空相。
故中,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头无尾,非空非色,虚灵不测,无象而生万象,无形而化有形。视之不见,搏之不得,听之不闻,强名曰“十字街”,曰“四会门”,曰“戊己门”,曰“生死窍”,曰“天地根”,曰“造化炉”,总而言之曰“中”。在儒曰“执中”,在道曰“守中”,在释曰“虚中”,为三教圣人之心法。
三者,中也,和也,道也。三是二所生,中和必然是阴阳之相和,没有阴阳即无中也无和。所以中道的应用就是和,中道即和道。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