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纯新是一个在疾病长期折磨中家境凄凉的农民。他在数十载的时光中,在众多热心人的精神和物质的援助下,写下了一首首情真意切、力透纸背的诗篇。在诗歌里,他感恩恩人、感恩家乡、感恩社会。

诗歌里的感恩
纯真的少年时代,诗歌牵引着他坚毅的目光
1971年,陈纯新在太康县杨庙乡陈庄村的两间土屋中降生,他出生时身体弱小枯瘦。贫病的父母并没有太多的喜悦。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充满了忧愁和哀伤,病痛和困境的阴影让他十分自卑,从来不敢和村里小孩交流。“人为烦脑而沉默时,神便赐给他表达的能力”,歌德这句话开始在陈纯新身上应验。小学四年级时,他尝试着写下一首首小诗,灵气中透着淡谈的哀伤。
陈纯新读到初中三年级时,他从一个同学那里看见一份县城四所中学联办的“报纸”――《青少年文学》,社长李德哲,主编张有为。他像是在沙漠中久渴欲死的人看见了一抹绿色,他兴奋地“拜访”了李德哲、张有为。
三个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少年一见如故,豪情万丈的少年在清贫的岁月中,把文学当成一种信仰,幻想着能用诗歌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甚至消解战争。
在逊母口镇张士白村张有为的家里和王集乡小郭楼村李德哲的家里,朴实敦厚的父母以最暖人暖心的家常饭“接待”了这个凄冷的少年。在村里、在瓜棚、在菜地、在旷野,陈纯新感受着来自“兄弟”的爱、来自“父母”的温暖,他像是找到了“新生”的出口。幸福降临得如此突然,他像一个天使,来到了暖暖的烟火人间。
李德哲、张有为的老家――小郭楼村和张士白村,陈纯新深深感谢,他写下了一些感恩的诗歌。以下是两首诗的节选:

张士白的麦子熟了
张士白村,我永远的襁褓和摇篮
我唯一的浪漫是在你一望无际的旷野里漫游
你收藏着我少年时代的梦
和少年心空里所有的凄冷
这个麦熟季节
我想你了,我的村庄
我回来了,仍带着旧时的纯真
我知道,你的怀抱
愿接纳我一生的创伤
我相信,在你的静谧里
蕴藏着救世的诗篇
我知道,这里曾经相聚的众多少年
不是草莽英豪,而是下界的群星
……
禅意小郭楼
2018年3月13日,小郭楼村
阳光明媚,轻风徐徐
父母禅辉绵远,慈祥仁厚
静谧深处
树木静立
风雪之后的春天
倾泻灵气缕缕
祈福尘世
村庄西侧远方而至的河流
没有水,河心的泥土在阳光下酣眠禅悟
那成群的鱼儿
飞进了蓝天,飞上了云朵
驿化为呼啸云雨的龙族
泥鳅一定钻入了厚实的泥土
储蓄力量和才情
等待雨水
一夜之间成为灵秀的诗家和歌者
河流两岸
麦苗碧绿
油菜花开
金黄的花朵,这燃烧的火焰
火焰里的温暖,执着地穿透人间
……
独自来到郑州,王庆杰发现了他的“灵秀”和“诗情”
1997年春天,陈纯新来到郑州的建筑工地打工,利用晚上读书、写诗。一次他去《东方家庭报》(现已停刊)送稿,他遇到了该报副刊编辑王庆杰先生。敦厚纯朴的王庆杰与陈纯新有着“同病相怜”的生活背景。
王庆杰了解到陈纯新的情况后,经过数天采访,写下一篇6000字的报道陈纯新的文章,先后发表在《深圳青年》(1998年2期)、《辽宁青年》(1997年24期)等杂志,后来又被《读报参考》(1998年2期)、《青少年文汇》(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等转载。从1997年一直持续到2006年,陈纯新常常收到来自山西、安微等全国读者的来信。山西省临汾市的一位读者来信说:“你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追求理想,坚持创作,实在难得,令人敬佩!”河北省沧州市一个读者来信说:“在世俗的人群中,不能给你足够的认同和理解,他们永远无法理解你作品的深意和人格的修养。……”
读者对陈纯新的认可,让他很是欣慰。王庆杰先生本性纯朴善良,他数次给陈纯新联系工作,并让陈纯新住到了他家。
王庆杰对陈纯新的关爱,让陈纯新感激万分,他写下了许多感恩王庆杰的诗歌。《哥哥王庆杰》长达120多行,这首诗歌朴实无华、情蕴不露。

哥哥王庆杰
1997年3月,我在郑州流浪
在屋檐下住,在工棚里住
蓬头垢面,瘦骨嶙峋
在大街上写诗
有了“灵感”
记在手掌上,记在胳膊上
血泪斑斑,伤痕累累的少年
却有着用诗改变世界,消解战争的万丈豪情
哥哥发现了我
捧在手里,用心焐热
哥哥流泪了
“好弟弟,你这般弱小
我爱你,用这一生”
……
在哥哥身边
总不知说些什么
心里却装有群山和江河
“天下苍生皆为父母
草草木木本是兄弟”
在哥哥的呓语里
我迷醉了,长醉不醒
……
永远的恩人――赵永富
赵永富在太康县民政局工作,他出身贫寒。“他脸上有一层天然的笑意”,熟悉他的人都这么说。
1997年,赵永富从杂志上看到陈纯新的“诗歌苦旅”后很是感动,从那时起,他就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陈纯新。
陈纯新的母亲汪素兰说:“俺家大大小小的电器和穿的棉衣,都是永富送来的。永富为俺家做的事儿,就像天上的星星,天天看得见,咋数也数不清。每逢中秋节和春节,他都来俺家送钱送物。”
2016年4月,陈纯新的父亲患脑梗住院,赵永富送去一万元钱,让他做康复期的治疗。目前,陈纯新的父亲由刚出院时的不能自理,到现在也能缓慢地走几步路了。“永富是俺家的救命恩人啊!像亲儿子一样亲”,汪素兰流着泪说。
恩人赵永富
46年前,你的村庄苦涩而清冷
你在奇寒里降生
你的村庄,太康县大庙村
静闻天籁
天出奇地蓝
云格外地白
旷野异常的静
灵秀的少年从贫寒的阴影中英勇挺来
村庄东面那片枣林里
有你最甜最暖的记忆
三十多棵枣树,负载着爷爷的深情
你默默记下枣子无言的教诲
做一个纯朴的人
感恩天下
姐姐清澈而扰伤的眼睛
刻在了你记忆深处
她为了减轻父母的重担
小小年龄就缀学了
姐姐是美丽的天使
她把一腔善意洒向人间
你脸上天然的笑意是姐姐给的
这笑意来自生命深处的慈悲
……
好姐姐张香,不是亲生胜亲生
1997年汝州人张香在郑州经营郑州市天韵展示标识系统制作中心(兼打字复印)。那时,瘦骨嶙峋、蓬头垢面的陈纯新在郑州建筑工地打工,利用工余坚持写诗。1997年岁末的一天,陈纯新去张香的店里去复印诗稿,张香从杂志上看见过有关陈纯新家境凄凉在贫病交加中坚持写诗的报道,她认出陈纯新后,非常感动,天生的善良促使她开始尽力帮助陈纯新,这一帮一直持续到现在,已经二十年。现在的张香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她在一家工程公司上班。二十年间,张香为陈纯新多次出钱看病为陈纯新家送钱送物和通过微信转账等的方式帮助陈纯新,每年都要到陈纯新家去一两趟。陈纯新的母亲汪素兰,这个身材瘦小,从永城农村流浪到太康的幼年丧父的苦命人,常常对村里人和亲戚说:“这辈子不知是打哪儿来的福,从天上猛地掉下了一个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孝顺闺女。这个闺女的到来,让我在梦里不再害怕不再哭。”
张香对陈纯新家的帮助彻底改变了陈纯新自卑阴冷的心灵。自幼生活在食不裏腹和家庭冷战阴云下的陈纯新怀着对外界排斥甚至敌意的情绪,一个人在建筑工地打工,心理自卑、诗风偏激低沉。张香的出现让他感悟到诗歌是人类良知良德的载体,诗歌和写诗的人本身应该向外散发温情和善意。他的诗风开始阳光明媚起来,诗风由灰暗低沉变得清新质朴、昂扬明丽。张香悲天悯人的仁爱情怀深深感动、教化了陈纯新,改变了他的心态,他开始感悟到诗歌是传播良善的载体,写诗的人更应该关心比自己更弱的人,一个人活着要力所能及地帮助比自己更弱的人。他开始为身边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义务理发、修手机等。
陈纯新对张香这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姐姐非常感恩,写下了很多表示感恩的诗歌。
“人间太温暖了,我今后要好好生活,写出更多诗歌,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和心灵提升”。陈纯新说。
关于对张香的感恩,陈纯新的诗歌《写给姐姐》,从中可见一斑,下面是该诗的一部分:
写给姐姐
……
我掐断所有的悬崖的寒冷
让姐姐感觉人间所有的暖
姐姐,那碗烩面里的火焰
驱赶了我余生的寒
我在你的诗歌里
看见春天
春天永驻
我心里的人间
我在人间的幸福
是再吃一碗烩面
可是,我只怀念
姐姐当年的那碗
我用这诗之剑锋
斩除所有的寒冷
我用这诗之花朵
给姐姐聚拢人间所有的暖
在姐姐的气场里
聚扰着火焰
孕育着春天
姐姐母仪天下的情怀
包容众生万物
万物生长,点亮姐姐忧伤的眼眸
姐姐母仪天下的光辉
点亮我凄冷生命的灯盏
星火燎原,爱意弥漫
在春天,姐姐光彩夺目
姐姐的春天,已不再遥远
(文/孔海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