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民国大儒李时灿所征辑《中州文献》 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的建议

党的生活网(徐克林 刘春生 张书栋)李时灿(1866—1943),字敏修,汲县(今卫辉市)人,16岁考中秀才,20岁考取举人,26岁中进士。入仕后,曾任刑部部曹、河南教育总会会长、学务公所议长、救灾总会会长等职。民国时期任河南教育司司长,为河南清末民国间一代大儒,著述宏富,提倡新学,成就卓著。
省政协委员、卫辉市政协副主席 侯振云
李敏修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为收集整理河南文献呕心沥血,成绩卓著。民国以后,他被清史馆馆长赵尔巽聘为清史馆名誉协修,并被委任为河南文献总编辑,负责征辑和整理中州文献工作。1914年,他在北平创立中州文献征辑处,并在开封、洛阳设立分处,各县设立分点。他组织人才将征集到的大批文献分门别类,编辑成册,共得1500余部,计有《中州艺文录》42卷,《中州先贤传》37卷,《中州文征续编》28卷,《中州诗征》30卷等。后来时局动荡,李敏修为了保护这批珍贵文献,冒生命危险,千方百计把它从北平运回卫辉。解放后,其子李季和将保存完好的700余部、1700余册、3000万字的这批中州文献献给平原省图书馆(现为新乡市图书馆)。这批文献中有许多价值很高的善本和珍本,据悉已有37种共计125册,被编入《全国古籍善本书目》。
在文史界,这些文献是公认的文化瑰宝,对研究河南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但目前,由于自然、时间、保存条件、资金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批文献依然束之高阁、不能面世发挥作用。
建议:一是由省政府列出专款,支持抢救性保护整理和出版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由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这批文献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并保存电子档案或影印出版,保存我们河南的文化基因,增强河南的文化自信,不留历史遗憾。
编 辑:陈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