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济南市章丘区一位副区长看望贫困户,送上一个红艳艳的大礼包,然后问他:还有什么困难。老汉直截了当地说:“给我找个媳妇吧!”区长笑了,说:“这个比较困难。”现场一阵笑声。
笑声的背后是一种无奈,是一种灵魂的拷问,是对人穷志短的思索,是对人性礼义廉耻之心泯灭的嘲笑。
以前,政府或企业领导逢年过节看望贫困户,一般送点米面油、衣服、棉被之类东西,或给两百块钱。贫困户都感激涕零,倍感温暖。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党中央对贫困户提出了“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住房、上学、就医有保障)”的要求,通过各地基层扶贫驻村干部的努力,贫困户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按理说政府帮助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贫困户要自立自强,立志脱贫,感恩政府,通过双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根本脱贫脱困。
但部分贫困户不仅物质匮乏,精神更加极度贫困,不仅在物质生活依赖等靠要,对物质的需求和依赖水涨船高,而且不思进取,甘愿贫困,把贫困户称号当成伸手向政府要待遇的资本和安乐窝。
有一位贫困户临咽气,还把扶贫工作队和光棍儿子叫到床前再三叮嘱:“一定要守护住贫困户和低保户这两个硬指标,有这两样东西,一辈子就不愁吃不愁喝了!”儿子连连点头称是,在场工作队员脸上个个死灰一片。
有的贫困户还把扶贫工作队当成了“摇钱树”和“榨油机”,贫困户成了“特权户”。扶贫表格上签个名字还得送个礼品,否则不签。政府成了保姆,驻村干部春天送化肥,夏天送农药,平时油、米、面,逢年过节送红包。尽管如此,有的贫困户仍不领情,总觉得给的太少了。
贫困户的优先政策,也造就了一批时代怪胎,子女考北大清华,降分录取;贫困户子女考公务员,优先考虑;贫困户办贷款,政府贴息;贫困户靠政府支助入股分红,学生不缴书费,医院不缴医疗费,三九天和三伏天有的贫困户还长期躺在医院里,自己冬暖夏凉,医院又增加了收入,只是坑了国家,亵渎了扶贫政策。有个孩子写作文时,表达了雄心壮志:我长大了也要当贫困户。
在这种尴尬笑声的背后,引发深思,不免有几个拷问,贫困户也需要扪心自问。
拷问个别的贫困户,您的礼义廉耻在哪里?感谢政府实施的脱贫攻坚战,对于解决贫困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的各级政府和驻村扶贫队员,尽职尽责,倾情付出,广西的扶贫驻村干部蓝标河累死在扶贫一线,才是贫困户的基本生活有了保证。可我们的个别贫困户,不思进取,少了就伸手向政府要,认为贫困有理,帮扶应当,救济应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以前农民那种淳朴、老实的形象已经不在了,部分农民讲权利不讲义务,讲索取不讲奉献,甚至唯利是图,歪风邪气蔓延。试问个别贫困户的礼义廉耻之心哪里去了?您的勤劳善良哪里去了?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众多的伤员被疏散到全国各地的医院进行救治,当时有些伤员被分配到洛阳最好的医院救治,当地政府和医院把最好的医护人员、最好的病房、最好的资源配置给伤员,可意想不到的是,在我们医护人员对伤员精心救治的同时,伤员的家属却在宾馆里打麻将,本末倒置,主次责任不分,您的亲情,您的廉耻之心让狗吃了,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坏的影响。
拷问个别的贫困户,您的志气哪里去了?您甘愿人穷志短吗?俗话说,人穷志不穷,中华五千年来,我们的祖先都一直在珍藏着,并牢记于每个人的心中。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
古人造字,越琢磨越有味道,越斟酌越有意境。比如,志。字形演变前的金文,上面是“之”的象形,表示前往,下面画的是一颗“心”,意思为思想。志,造字的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内心追求的目标,这“目标”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总是力求做到“十全十美”。士,由“十”加“一”组成。“十全十美”的目标追求,要“一”“心”一意的专心致志,这就是现代汉字“志”的解读。古语评论“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有志者事竟成”。这“气”,说的是骨气,是“一鼓作气”的勇气。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为“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
试问我们的贫困户,您的骨气在哪里?你就甘愿贫困一辈子,永做扶不上墙的泥巴吗?您就没有过上小康生活的志向目标吗?怒气不行,哀其不争,您若没有自立自强,自力更生,顽强不屈,积极进取的精神,暂时的脱贫仅是一时,返贫是必然。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古今中外,迄今从来没有完全消灭。政府的责任是无限的,而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靠送吃送喝送银子,修路架桥盖房子,送分红、送贷款、送股份。有的是见效了,脱贫了。有的却起了反作用,一些贫困户越养越懒,越宠越刁。还有的胃口吊高,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越来越难满足。
分析背后的原因,价值观的扭曲是核心,扶贫先扶志,志向有了,骨气有了,荣辱廉耻有了,扶贫的内因发挥关键作用,扶贫工作才能良性发展。在政府帮扶上,实施精准差异化策略,对那些老弱病残,弱智低能,可以通过社保、医保解决。对于那些四肢健全、年轻力壮、脑子发达的所谓“贫困户”,政府应果断拆桥断奶,不养懒人。扶贫必扶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培训掌握脱贫的方法和工具,培养形成脱贫的一门手艺,通过产业扶贫,实现真正脱贫,防止返贫、复贫。
精彩内容欢迎关注:管理羊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