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政协委员傅声雷:多部门联动攻关 共护蓝天白云的提案建议

党的生活网(徐克林)1月17日,河南省政协委员、省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傅声雷在接受党的生活网记者徐克林采访时称,今年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加强多部门联合联动攻关、综合防治大气污染方面的。
傅声雷称,中部地区是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的承接地,且黄河以北的安阳、新乡、濮阳、鹤壁、郑州、开封等地是京津冀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为此,他建议增加监测设施、加强数据共享,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启动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大项目,加强多部门联合联动攻关;加强与周边省市、地区合作研究。
提案如下:
提案名称:关于加强多部门联合联动攻关、综合防治大气污染的提案
提案人:傅声雷
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河南省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主任
(一)背景:
一、 大气污染对生态安全的的严重影响
颗粒物、O3、CO、SO2、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而O3与颗粒物最受关注,其中颗粒物主要包括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碳(OC)、元素碳(EC)、土壤颗粒、海盐等成分。随着工业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区域之一。2014年-2017年连续几年(2月下旬),全国雾霾天气波及面积约14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其中中部地区的河南、山西等省份成为重霾区。河南省肩负“中部崛起”的重任,在今后的较长时间内,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压力的矛盾仍将十分尖锐。中部地区是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的承接地,且黄河以北的安阳、新乡、濮阳、鹤壁、郑州、开封等地是京津冀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空气质量面临严峻挑战。中部地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 23.3%、24.0%、25.7%,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如何保证中部地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且保障区域内良好的空气质量是政府决策部门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更是摆在科学工作者面前亟待探索的科学问题。并且,河南省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是,河南省地处我国东西和南北过渡带,其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相对敏感,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对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造成了双重威胁。可见,河南省大气污染研究还需要兼顾大气污染防治和区域生态安全。
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对农业的影响,发现黑炭和O3通过直接伤害植物或改变温度,降雨和辐射等而导致小麦和水稻减产。大气污染也会改变昆虫行为和多样性,而后者亦可能反过来影响作物产量。预计到2020年, O3污染可能使我国五个主要作物产地水稻和冬小麦的产量损失范围分别为3.2~28.8%和7.8~36.9%。SO2也显著降低小麦和水稻的产量。研究也表明大气污染可能改变温带森林的代谢过程和群落组成,而且这种影响可能因不断加强的全球变化而加剧。大气污染与人的健康的关系研究已有很多而且日益得到重视。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等方面。多数研究认为大气颗粒物、NO2、SO2等浓度的上升均会导致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死亡的增加,也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
总之,高浓度的O3和NO2、SO2会降低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且,这种作用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因子(温室气体排放)发生紧密联系,导致更严重的生态风险。但是,人们对多数生态系统对大气污染物的“耐受阈值”并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且,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些是逐渐累积,不易察觉;一旦超过其承受的阈值,就可能再难恢复到当初的状态,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快速丧失。目前没有看到大气污染对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安全的预警报告,也没有一套标准化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体系。另外,大气污染对粮食品质影响的研究十分缺乏。
二、 大气污染防治的已有对策和困难
1、省政府已经制定很好的相关政策,但实施方式和执行效率还难令人满意。防治大气污染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打好防治大气污染的攻坚战、持久战,河南省政府针对扬尘污染、工业大气污染、燃煤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机动车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等出台了7个具体的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不过,单纯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大气污染,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经济成本。如何高效实施这些政策和深入研究防治方案是遏制大气污染持续恶化的重要保障。
2、已有一些监测设施,并有零星研究;但设施不够先进,研究不够深入。河南省只有气象局和郑州大学等有一些地面和低空监测设施,而且覆盖面不够。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由卫星和无人机遥感,地面监测站密集的传感器等构建的较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我国对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的互反馈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阐明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为阐明我国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互反馈机制,亟需将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化学模式相结合,开展适合于我国的空气质量模拟方法,以期揭示我国空气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空气质量的影响。
3、已经成立“河南省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但支持力度不够。本实验室将综合运用大气科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兼顾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安全保障。通过理论探索,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累,为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实验室将与全国其他大气污染重点实验室保持密切合作,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建议:
1、增加监测设施、加强数据共享。现有监测设施不够先进而且覆盖面有限;加上各部门的数据管理规定不一,很难做到共享。急需建立完善和密集的地面监测自动传感环境监测网络,并加强卫星和无人机遥感辅助监测系统;统一数据格式和提交方式并由某一机构统一管理,但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
2、启动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大项目,加强多部门联合联动攻关。需要指出的是,大气污染的防治并不能局限在大气污染研究本身,它迫切需要环境、能源、农业和经济等多部门、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因此,河南省急需启动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大项目,以省科技厅为主,加强与省发改委、环保厅、农业厅、林业厅多部门、以及大气科学、生态学、环境学多学科的联合联动攻关,才能在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安全保障方面取得大的成效。
3、加强与周边省市、地区合作研究。由于气温和气流等的影响,大气污染物质的迁徙路径不固定,增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复杂性,只有通过与周边省市、地区开展合作研究,才能对污染源进行较好的解析、分析和预测其迁徙路径。
附录: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项目建议的研究方向:
1. 大气污染源研究
1.大气污染的源解析
2.大气污染形成机制
2. 大气污染模拟与预警
1.大气污染物传输和沉降的数值模拟
2.大气污染环境容量与灾害预警
3. 大气污染与生态安全
1.大气污染对城乡生态系统的影响
2.区域生态规划与大气污染防治
编 辑:陈亚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