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理食品添加剂滥用行为的提案 
党的生活网(徐克林)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在满足社会对食品品质的新需求,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中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较为突出,已成为影响现阶段食品安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有效治理食品添加剂滥用行为已刻不容缓。
《2017年全国各类食品抽检监测情况汇总分析》数据显示,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本级及中央转移地方共监督抽检了28大类食品41个食品添加剂项目,发现其中24大类食品22个项目检出了不合格样品,约占全部不合格样品比例的23.85%。因食品添加剂滥用导致食品安全不合格的比例平均为27.31%。抽检29大类食品中43个食品添加剂项目、28大类食品41个食品添加剂的项目中发现分别有27大类食品32个项目、24大类食品22个项目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分别所占监督抽检食品大类的93.10%、85.71%。所涉及的食品范围之广,触目惊心。滥用添加剂最多的五大类食品添加剂依次分别是膨松剂、漂白剂、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2019年1月8日,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通报了2018年第四季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其中食品中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约占不合格总数的32.8%,为主要问题。此前公布的我省2018年第三季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中,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也同样突出,约占不合格总数的38.8%。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滥用食品添加剂主要是为了增强食品的口感、延长保质期、改善食品外观和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经济利益。而增强食品的口感与改善食品外观,就必须使用食品用香料、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漂白剂等,增加了这些食品添加剂被滥用的概率,就目前披露的名单中不乏有涉及儿童食品的名牌产品。
二是食品安全与添加剂监管的不到位、食品添加剂标准不完善、政府对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经济惩罚的力度太小等因素,也是导致食品添加剂滥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实施了相对完善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要求对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的检测以最终产品为主,兼顾过程中原料及半成品的检测控制。但在实际中,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尤其是中小食品企业因能力有限,并没有按照规范对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成分进行全面且有效地检测。
为有效避免食品添加剂的滥用行为,建议综合治理,多管齐下。
一是依法实施严厉打击。严格全面贯彻《食品安全法》,采用多种形式严厉处罚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提高违法违规的经济成本。进一步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力度,依法追究滥用食品添加剂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有效实施从业资格的处罚。持续推进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相结合的治理行动,统筹不同行政区域间、城市与农村间的联合行动,依法坚决铲除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黑市场,全面打破相关食品行业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潜规则”。
二是有效实施精准监管。依靠法律法规,基于技术标准等,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具体而言,需要各地市对当地多年来积累的食品监督抽查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本地区食品生产企业最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重点食品种类与行业,有效实施精准监管。要精准监管具有一定销售规模且对食品添加剂依赖程度较高的地方特色食品。要将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供应链一体化程度较差而生产销售量较大且易腐败和变质性的食品生产企业作为精准监管的重点对象。对发现的滥用添加剂产品,责令生产经营者召回不合格产品,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风险。
三是完善举报体系。用社会力量弥补政府监督力量的不足,加强与新闻媒体等合作,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参与舆论监督,建立与媒体事前执法沟通机制和事后处理结果通报机制。发挥食品行业社会组织专业性、自治性等优势,推进滥用食品添加剂治理力量的增量改革,促进传统的政府主导型治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协同型治理转变。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通过权威媒体在最大范围内发布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督抽检的信息,通过市场信誉机制,用市场手段治理食品添加剂滥用行为。(九三界别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 郑高飞 )
编 辑:陈亚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