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庆霖先生作品,一种浩然大气涤荡心襟。“若使我生千载上,定邀嬴政夜谈兵。”(《观兵马俑》)浮现运筹帷幄、踌躇满志之壮怀。“手握金鞭立晚风,一声号令动山容。如今我是石天子,统御湘中百万峰。”(《题张家界天子山》)何止指点江山、决胜千里之气魄。“玉皇顶上雾初开,大小峰峦膝下排。稳坐松前倚石案,招呼红日见吾来。”(《泰山观日出》)诗家之狷狂性情、于峻拔中见伟岸。
庆霖先生的作品,刚性中亦不乏柔情。他的柔情不同于娘性的卿卿我我。“口令传呼换哨回,虚惊寒鸟绕林飞。秋山才褪军衣色,白雪先沾战士眉。”(《北疆哨兵》)用白描的手法平缓叙事,不着一字表露情感的跌宕。可简单的二十八个字出自这个退役军人之笔,又显得字字情深。读了一遍又一遍,仿佛镜头回放一遍又一遍,场景真实,情感自来。“我自有情如此物,寸心到死为君红。”(《红豆吟》)咏物中见真我,情感不藏不掖,酣畅淋漓,亦是男儿侠骨柔肠。
庆霖先生的作品,有别于其他诗家的,是其诗性扩张的灵气。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使意象表现活泼新奇。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先生的作品在通感手法运用上,独到独特。最喜欢先生的一句诗“分别望残心里月,相逢握痛指间风。”(《送于德水之日本》)想必能引起许多人心底的共鸣。这一别一逢,借助月与风的意象已是寻常。但先生把寻常的意象用了不寻常的表现手法,“望残”、“握痛”,便赋予了月与风生命与情感。即有现代散文的意蕴,又有近体诗词的凝练,这也是先生一贯提倡的诗性思维的典范。
平素多是读到庆霖先生的绝句与律诗,偶见小令中调。近来读到先生的两首《水调歌头》,令我这个平日喜凑词的,捧之难释。两首作品,一为家园情怀,一为军旅情怀,是庆霖先生源于生活的提炼。平白无华的文字,在先生的编排组合下亲切而动人情怀。先生的作品鲜见用典,所以读来不阻不涩,通达流畅。用散文诗的语言,构架于此,清新中蕴含浓情,大气中有灵气支撑,笔收思悠长。
看《水调歌头·思故乡》。
本是故乡子,卌载在他乡。乡愁清瘦肥硕,变化总无常。记得蛙声夜话,萤火三更初夏,池畔落花香。两遍母亲唤,一盏豆灯黄。 梦已杳,人渐老,路偏长。井仍在背,山高水阔正茫茫。也有青峰陪坐,也有溪流伴我,只是怕思量。何日眼前水,忽作黑龙江。
起篇平实,卌载之思统领全文。“乡愁清瘦肥硕”便是诗心灵动之笔。“记得”领出的一幕幕,便是对乡愁的诠释,有景、有人、有情,既“记得”,便难忘。过片的三个排比,简单自然熨贴。“井仍在背”,这句化熟语“背井离乡”而不俗,又让多少游子怦然心动。上片的回忆难忘,下片的现状又“怕思量”,几多男儿柔肠寄于斯。一笔结“何日眼前水,忽作黑龙江。”这东北汉子的大气磅礴在层层铺垫后喷薄而不张扬,质朴深沉。
再看《冬日大兴安岭送复员老兵》。
人去岭空瘦,瘦岭抱长河。河心长满冰雪,封冻一川歌。雪地鞋痕成串,旗角风声零乱,树上挂空窠。几个界碑字,仍被落霞磨。 熟身影,归故里,入烟波。也当欣慰,骨肉从此聚时多。 今夕青峰远去,明日江河重组,回首亦巍峨。且听起床号,吹亮大山窝。
起笔一串流畅的顶针手法,用散文诗的句式,铺排送别场景。不是一个老兵,不是一个常送老兵的军旅诗人,造不出这样的境。唯一字,情也。“几个界碑字,仍被落霞磨。”静静伫立的界碑,是依然驻守的边防战士,界碑上的字,是战士的精神与灵魂。“仍被落霞磨。”是对坚守者的抚慰,是对退役者的不舍。
上片处理送别的场景,下片寄予老兵归乡后的期望与祝福。只有同是军旅人,才知道为国戍边尽忠难尽孝的骨肉之痛。“归故里”、“当欣慰”、“聚时多”。“今夕青峰远去,明日江河重组,回首亦巍峨。”退役仍然青山不倒,纵是江河重组,依旧崔巍屹立。“且听起床号,吹亮大山窝。”起床号是军人精气之所在,军魂之凝结。“雄鸡一唱天下白”,军号一响亮大山!这才是新时代的中国军人之蓬勃朝气,不屈不挠之坚毅体现。
庆霖先生是严谨的,虽是初次依声水调,亦是做足了功课。“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这一点,一般的词作者是没注意到的,只是作前后片各四平韵。先生的两首水调,上下片的四处六字句,全作了叶仄韵。增加了写作难度,更增加了作品朗朗上口之音韵。
三年前,诗长送了我一套《刘庆霖作品选》(诗词卷、理论卷),嘱我好生研读。近年有幸于几次全国性的诗词盛会聆听刘庆霖先生的讲座,也蒙王子江先生多次荐读庆霖先生作品,谓之作品大气、霸气,堪称当下诗词之引领。再读其诗词及诗词理论,受益良多。感佩庆霖先生作品的灵气、大气、正气,作此笔记,以思我今后诗词之路之方向。
注:刘庆霖,黑龙江省密山市人,1959年出生,曾任某部政委,上校军衔。退役后,历任《长白山诗词》副主编、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诗词年鉴》执行副主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副主编,著有《刘庆霖作品选》(诗词卷、理论卷)等。

作者:秦凤,笔名清风,昵称凤丫头。72年生于武昌,现就职咸宁市发改委。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楚凤诗社副秘书长,东湖诗社副秘书长,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中楹联野草诗社理事,《九州诗词》副主编。秉承文字之高贵,用情行走在文字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