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祭祀:
我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三代宗亲》的研究发现,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孝道传统原来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对有形根源的孝,叫孝亲。
一种是对无形根源的孝,叫祭祀。
A、祭祀是连根
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古人把祭祀看的比孝亲还重要。每一个家庭,张、王、李、赵,都有它祖上的阴德,正是这些“阴德”保佑他的家族,保佑他的后代子孙的繁荣昌盛。如果不孝,不祭祀祖先,这些阴德能量就接续不上,就像大树断了根一样,家族就没有能量,就会陷入困境,灾难重重。这是中国人笃信的文化理念。祭祀是承接宇宙空间95%的暗物质能量,孝亲是承接宇宙空间5%的可见物质能量。
祭祀和上香是分不开的,通过香的燃烧,烟雾缭绕,弥漫在空气中,暗示与无形的相连。因此民间的祭祀,又叫“香火”!甚至那些家道衰败,子嗣稀少的家族,叫断了香火,把香火看成是后代的代名词。可见中国人把无形能量对家庭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是根深蒂固的。
祭祀礼仪,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是基于中国文化阴阳整体观的礼仪表达。阴阳整体观,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立足点。阴阳互根,是我们祖先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孝经》上讲:祭者际也,人神相接,古曰际也。祀者似也,如神在之意。
每到过年、过节、重大事的时候,中国人总要把老祖宗请出来,点上香,通过这种香火,把根源接续上,把他们连接起来。这就是“祭祀连根”。
因此,中国的孝文化,是从生命的整体观来促进三界所有生命的一种和谐、安宁、健康、美满。这是互根的智慧!
B、祭祀是礼教
孝是教,“孝,礼之始也。”教育从哪开始的?礼。“祭祀为五礼之首”,也就是说,中国民众的孝道教育,是通过祭祀之礼实现的。正如《论语祭祀》视频里面讲的“在不经意中,在看似一个风牛马不相及的祭祀活动中,就把社会风气给教化了,就把天下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起来,这便是中国的高明。”“社会风气的转化,只有通过祭祀才能得到净化”。这种智慧也只有我们中华的老祖宗才有。
在中国民间,学堂教育仅仅是那些达官贵人,而民众的教育往往都是以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的。而五礼之中,祭祀为五礼之首,说明祭祀礼在民风的形成,民众的教育方面功不可没。
所以,礼教礼教,教在礼中,礼在教中。由于祭祀礼在民间随处可见,就使得民众随时就能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现在的传统的思想,传统的认知,其实都是源于我们祖辈的各种礼仪活动,这种教化可以深入骨髓,渗透到灵魂。
当前社会,道德下滑,民风越来越浮躁,那我们要不要恢复祭祀传统,把老祖宗的智慧传承下去?
C、祭祀是文化的传承
为什么说祭祀是文化的传承。我们说文化离开了传承就没有生命力。文化是有生命的,只有传承了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什么是生命力?什么是传承?
生命是物质与精神的合一!有了精神、有了灵魂才具有生命力,对不对?所以,传承一定是精神的传承,非物质因素的传承。
失去精神就没有了生命,文化失去了传承就没有了生命力!而祭祀是接续精神的孝礼,连接无形能量的桥梁,所以,文化是不是在祭祀中得到了传承?
大家想一想,当我们断根以后是什么状态,六神无主,烦躁不安,是不是?像掉了魂一样的。连根以后又是什么状态?心灵有了归宿感,心安神清,这是不是就恢复了活力?是不是叫生命力。
当我们把老祖宗的智慧接续下来,再传承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才有生命力,对不对!这就是文化的传承,生命的延续!
生命力来自哪里?来自祖宗的信息能量场。是我们祖宗的信息能量场通过位序规律的流布,进入我们子孙后代。所以祭祀就是文化的传承,在座的家人,祭祀要不要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