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由来
作者:陈爱莲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过年”这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戏往往从腊八这天拉开序幕。腊八这天,不管日子贫富,不管是大米小米,不管是稀是稠,家家户户都要吃顿米饭或者米粥。不仅人要吃,如果家里有棵枣树、梨树、柿树之类的,主人一定会把米饭抹到这些树的树杈上。我家院子里有棵小枣树,每年腊八节我家做小米饭(那年代哪里有大米吃呢),父亲总是端着碗走到枣树跟前,用筷子戳一点米饭抹到树杈上。我每次看着父亲这样做,很好奇,父亲边抹米饭边念叨:枣树啊枣树,今年吃了我的腊八粥,来年结的成嘟噜。枣树还能吃米饭吗?我第二天跑去看,米饭好像还在树杈上,但慢慢的,一粒也找不到了。那时我虽然小,但也觉得树是不会吃米饭的,吃掉米饭的,我怀疑是树上的麻雀。农村过年的规矩很多,比如祭灶那天,一定用红绳子拴上小铜钱送给干儿子,大年初一吃饭前不能叫人名字,初五之前不能扫地……诸如此类,叫人稀奇又畏惧,但又不能多嘴多舌的问,否则会受到大人的责骂。

激动伴着好奇,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节,一些过年的规矩也慢慢懂得了一些。比如为什么吃腊八粥,我家乡的老人们是这样讲的:从前有一对夫妻,跟着父母一起生活,他们好吃懒做,父母常常告诫劝导他们,但他们依靠父母惯了,什么都不想做。后来父母去世,夫妻俩依旧伸手不拿四两,懒惰成性,渐渐地,坐吃山空,父母留下的土地、家产、房屋变卖干净,夫妻俩是上顿不接下顿。这年的腊月初八,天气非常寒冷,家里一粒粮食也没有了,夫妻俩饿得头晕眼花,他们在原来的猪圈里找到了一些秕谷和谷子壳,收拾一下,熬了两小碗稀粥,一人一碗,勉强糊弄一下肚子。夜里下起了大雪,夫妻俩冻死在猪圈里了。后来人们在腊八这天吃米粥、米饭,就是为了提醒告诫后人:勤劳富足长久,懒惰无法存活。

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赋予他们不同的内涵,演绎出让人荡气回肠或者扼腕叹息的故事。比如清明节,为了纪念介子推,传颂他不贪功不图利的美名;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贞爱国;重阳节最早是祭天帝、感祖恩的活动,现在发展为尊老敬老、家人和乐的节日……至于腊八节,也许别的地方还有别的传说,但我家乡的这个故事却足以告诫一茬一茬的年轻人:勤奋才能安身立命。不仅是人,树也是如此啊。我家那棵年年吃米饭小枣树,是棵菱子枣,果实很甜,但却结的少,稀稀拉拉,几乎没有成嘟噜的时候。终于有一年,父亲生气了,说“你吃了这么多年的米饭,还是不勤奋结果儿,要你有啥用?”他砍掉了枣树,种下一棵石榴树。石榴树不几年就枝叶茂盛,榴花如火,硕果累累,成了庭院里的功臣。
如今,我早已离开家乡,每年都能吃到母亲特意为我留的石榴,只是我很少回老家过腊八节了,父亲,依旧会把米饭抹在石榴树上吧?
————————————————————————————城市头条热诚欢迎大家投稿,体裁不限,诗词、散文、小说、新闻、评论、随笔等都行。不得含有违法违规内容,文责自负。可通过微信或邮箱投稿。微信:mfw118;邮箱:9654728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