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尊师
通过对孝道文化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是对根源无条件地敬畏、尊重和回报。
孝礼基本上就两种形式
一种是对有形根源的孝,叫孝亲和尊师;
一种是对无形根源的孝,叫祭祀。
我们今天先来学习有形层面的孝,尊师。
2、尊师:
孝道,除了孝亲,还有尊师重道。师父师父,师在前,父在后说明师比父还重要。父母生养了我们的身,师化育了我们的心。固有师堪比父的说法。
A、师道;
师,古文是“师”,垖( duī)是小土山,帀( zā)是包围,人多的意思。所以师是众人的榜样,众人的引领者。师的外延:众多的含义,古代军队编制2500人为师。后来引申为军队,军事,战事。
尊传道、授业、解惑
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的职责必须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引路,是方向;授业是行,如何走;解惑是明,明则诚其意。故师的责任是引路,所谓“师父引进门,成就在个人”。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自古以来,好为人师者多,殊不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师不是有育人之德吗,何来灾殃呢?有一则故事,说,一位十恶不赦的大恶人被关到十八层地狱,受大痛苦,万死万生,无有休息。忽有一日,他发现在他所在的这层地狱之下的动静更大,貌似更为严酷,遂问之何故?其答曰:十八层地狱之下还有一层,十九层地狱之罪人,皆为夺人慧命者,惟师者居多。
衣食之德在于养身,兰景之德在于养心,典籍之德在于养智,育人之德在于养慧。
尊师者必有道
若因我们一时无明,断人慧命那可是造了天大的恶因啊!断人慧命,就意味着他对这一领域的知识、文化、经典不再有兴趣,甚至背叛。如果断的是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慧命呢,势必会影响到家国天下,造成社会国家的种种问题。而这一切的根源全在一个字,就是“师”。
所以师者必有道,有道方可传道。无道不敢称师,传则惑,惑则迷,迷则乱。师道之尊不是师之本人,尊者道也。
师,不一定有多大功夫,多大能耐,多大神通。孙悟空本事大,但要师承唐僧。因为唐僧有道。故师者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也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众人皆迷,好高骛远,容易着师相。
师的种类
师,有名师与明师之说:名师者,誉名之师,广为人知。众人好求,成其功利,满足虚荣。明师,明理之师,众人难见,可遇不可求,成其道业,续其慧命。
师,有师父与师傅之说:术业之师的称傅;道业之师的称父。傅,傅助,教导的意思。父,根源、老,代表生成、化育的意思。师傅也可以和老师等同。而师父则要和父母等同。
宗师与尊师之说:宗师:门派创始人的称谓。尊师:(师尊)无上恭敬而道德圆满的师父称谓。
●恩师与亲师之说:
恩师:影响人生重大抉择的老师或 师父称谓;亲师:接引回家的师父称谓。
B、师承:
自古都有师承之说,师承有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有形和无形的接合。只是当今社会,文明断根,文化断承,人人傲慢,自以为是。魔则趁机混淆视听,匿其根,隐其承,花言巧语,头头是道,目的就是想让我们嫁接到魔根上,成为魔子魔孙。
万物都是依根而生
万物都是依根而生,继承发展。中华文明也是如此。千门万教虽是道生,但必然是继承发展。断根必亡,无承非器。
他们辩称,老子接的谁的承?释迦佛又是接的谁的承?自性就是承呀,见性就是承呀。文明相续,祖祖相传,道道相承的不就是这个性吗。这就是那个无形的承。而师承则是在宗派产生以后,往下发展的枢纽。离承则离根,只能依附到旁门之中了。
慧能早就见性了,在没有得到五祖印证之前,他有智慧而无法脉。印证之后才有佛法的承,才可以传佛法。你说你见性了谁给你印证的?佛祖见性是没人印证,但佛祖是带着承来的,带着使命来的。
你是不是也会说你也是佛祖吧!如果真是带着使命来的,你应该救度社会,自成体系,佛法恒顺众生。而不是挤进佛教圈里咬文嚼字,卖弄学问呀!
“当前,没有佛宗之承而可以传佛法;没有道门之承而可以传道法;没有文明之承而可以传传统。随处可见呀。哎!见怪不怪,这就是断承乱象。
问?当代人为什么在修行上罕有大成就呢?
答:根本原因就是背离了师承。有的根本没有师承,看看书,听听课,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就想当然了。
承师徒之间的默契和呼应
有的虽有师承,但和师父之间缺少了生命的呼应和关联。没有了这个呼应和关联,就导致一些重要的信息传递不过去。过去为了达到这种呼应和关联,师父往往用两三年的时间,让弟子干活受磨,还要呵斥、责骂。受不了的就走了,留下的看见师父就害怕,就在考虑师父又在想什么了?慢慢地就达到了师徒之间的默契和呼应。这个过程就是师父选徒弟。
现在,这种关系几乎变成了交易关系。所以学到的大都是表面的东西。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内在的经历和感受,一旦变成了外在的语言就死亡了。内在的、生动的、活泼的那个当下,就大打了折扣。
所以,明师难求,法承难接。得东西,像电脑拷贝一样,都是瞬间的事,而理顺师和徒的接收状态,不明道理,则是一辈子的事。
C、尊师才能重道
以上谈了师道和师承的重要性。根据孝道原理。尊师就是孝。只有孝师才能有智慧的根源。
所以,师道是尊严的,这点很重要!只有维护了师道的尊严,道才能承接下去。固有尊师重道之说,为此韩愈留下了《师说》名篇。
在佛教里,也有谤师罪的说法,“若有谤师者,能下阿鼻地狱”。为什么一定要维护师道的尊严呢?
“诚其意、信其道、见其行”
因为修道不是学知识,做学问,必须“诚其意、信其道、见其行”。其中关键的关键是“信”。信,才能意诚,才能力行,无信不立。自古所有半途而废者皆因疑,或半信半疑造成的。历史上古人留有很多这方面的典故和寓言。
张道陵有弟子二百人,他为了传道,把弟子们带到悬崖上面,让他们跳到悬崖下面摘桃子。结果众弟子吓得腿直哆嗦,哪敢跳呀!只有赵升、王长敢跳,为什么敢跳,因为他们信,用生命去相信师父。最后张道陵带着赵升和王长白日飞升而去。
所以,尊师首先要经得起考验,考来考去就是考信。没有信也就没有尊严了,师道也就不存了。
承恭敬低位
尊师除了信,还要恭敬低位,千万不能抱着来学习的心态。道都在语言和文字以外。只有心态调整好了,得东西都是瞬间的,没有那么多麻烦。但得东西以后也不是一下子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明白了。
东西不是在你脑子里,而是都在心里。用之则有,不用则藏。用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功到用时方知有”。
不能低位,路不能畅通,能量流布不顺畅。这是修道大忌,也不符合孝道原理。
就是我们普通的学习,也要对老师恭敬,不恭敬老师,课程一定学不好,小时候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体会,喜欢那个老师,恭敬那个老师,老师教的那门功课就学的好,反之,就学不好。是不是?所以尊师还要低位恭敬。
孝 尊师还要懂得感恩
第三,尊师还要懂得感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们都知道这句话。这是姜子牙留给后代的家训。不但说明了师父的重要,还说明了对师父的恩情要终生不忘。
感恩是孝道品质,是尊师之道。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认为我辛苦来学,就不错了,我能来听你课也是看得起你,你教我是应该的,而且传点干货才对得起我。稍有不满,就心存怨恨。
这样的人不配求道。傲慢是修道的大敌,也是修身做人的必修的劣性。
师道里,有拜师之礼,而且是三拜九叩,这已经是最大的礼节了。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有隆重的“开学仪式”,“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shù xiū】。可见师的恩德之大。
现在尊师重道没有了,师徒之间的关系基本变成了买卖关系,稍有不满意就讼诸公堂,大打出手。郭德纲曹云金反目成仇;王林邹勇绝命天涯,都是文化污染的必然结果。现在拜师要教昂贵的拜师费,虽然古时候拜师也要有礼金或礼物,但都是象征性的,现在基本上都是以敛财为主了,那弟子怎么生起感恩的心呢。
所以,道之不存,焉能为师。既已入道,则无师相。没道的人不配为师,得道的人可以为师,但却不一定非要有固定的形式,不可着相。大道无形,得道的人也不一定都是潇洒倜傥,仙风道骨呀!古人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怎么知道师是什么样子呢?古代得道的仙人在世间选弟子,往往变现成叫花子,甚至出入于烟花柳巷,你怎么会想到师会在肮脏之地出现呢?世人好光环,唯大道处平常。
总之,现在社会,师,明师可遇不可求,求就有错。只有好好修德,修养福根,完善孝行,就一定会缘遇明师的。
人都是身心的合一体
人都是身心的合一体,父母生身,师父养心,父母融入我们的身体不可分割,永为一体。不孝父母就是否定自己;师父必然也要融入我们的心灵,不可分割,永为一体。不尊师父就是否定自己的灵魂和信仰。这是我们孝亲尊师的根本含义。
推而广之,家是不是心身合一体?家的身是家庭,家的心是姓氏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