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身是小孝,是基本的人性
所谓身要养,是指照顾父母的吃穿住行。这都是小孝,幼羊尚知跪母恩,雏燕且能反哺,这是天性。
如果这一点还做不到,那可真是动物不如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畜生不如!而不学孝道文化的人还以为恢复这个就是孝呢!是不是?
孝经上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段话告诉我们,孝亲仅仅是孝的开始,要把孝道智慧运用在治理国家上,孝国家和民族;最后落实在自己德行的圆满,才是孝的终结。
而从孝亲来说,衣食住行根本没提,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不使父母担忧,才是孝之始也。是不是从孝心开始呀?那么孝亲的终结在哪?
立身行道扬名于世,父母因为你感到荣耀,这是最高级的孝亲。这是古人对孝亲的理解。
孝亲的层次
拿我们现在来看:孝亲还可以发展的。首先,照顾父母吃穿住行,恢复基本的人性,这还不算孝亲的开始。孝亲从不让父母担心,顺父母心愿开始,也就是我们说的心要顺。
然后建功立业扬名于后,父母因你身价提升,这是遂了父母的志。终结了吗?还没有。
如果我们还能使父母立性转命,是不是孝亲的发展呢?这就是性要化。
心要顺
如何顺心?如果我们真正尊重父母,敬畏父母,就会知道父母担心什么,希望什么,纠结什么,操心什么,追求什么。与父母心灵沟通了,才能是顺心省事的孩子,这才叫孝顺。所以弟子规教育孩子的,其实都是这方面的呀。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和父母聊天谈心的经历,都不能了解父母的心,如何顺心呢?孝之始还谈不上呢!
孝没有开始,不孝的事却处处发生。
现在的孩子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父母能省心吗?还有的孩子十七八了上大学还不能自理,还需要父母陪着照顾生活,让父母操不完的心。这是不是也算不孝?
古语讲,父母在不远游,就是怕父母担心呀!现在社会虽然交通方便了,出门也方便了,但我们很少给父母通电话报平安,这是不是不孝呀?
志要遂
如何遂志?何为父母的志?孩子刚生下来抱在怀里,哪一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寄最美好的愿望于后代呀?如果我们真成了龙凤,是不是就遂了父母的志呀!不能成龙风也没关系,但却不能丢父母脸呀!对不对,所以我们要管好自己,远离伤风败德的场所。
更不能做有辱父母祖宗的事呀。你看那些妓女,那些道德败坏,甚至走进高墙的人,不但伤了父母的心,还丢了父母的脸。这就是不孝呀!
所以老人有言在先:犯法的不做,占(沾)毒的不吃,便宜不占,名利不图。
性要化
如何转命?转命就是立德化性。如果我们能够引导父母学习圣贤文化,认识生命规律,克己复礼,立自性改习性化秉性,就是转命。这是不是最终的孝,是孝亲的终极目标。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父母有很坏的秉性,比方说脾气暴躁,秉性爆发耗能耗神,不让他生气就是孝。如果父母特别喜欢占便宜,你顺他的秉性就助长了他的恶习,反而是不孝了。所以秉性要化,要想办法让他明理让他觉悟,给他善知识,这才是孝。
有的父母喜欢赌,有的喜欢吸毒,习性的东西能给它化掉就是孝。自性的东西我们能够给他立也是孝。顺心、顺意、遂愿,但不能顺凡性,遂秉性。当然也不能硬顶。古人有跪荐之法,我们也要有善巧之方,那就是像张学长那样和父母一起学习,一块成长。
顺心、顺意、遂愿,但不能顺凡性,遂秉性。当然也不能硬顶。古人有跪荐之法,我们也要有善巧之方,那就是像张学长那样和父母一起学习,一块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