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桐先生 南京人 取南京的代表行道树梧桐树为笔名。客居北京时,看着自己学生成长,想着自己的成长经历,重历人间冷暖……因是社会工作专业科班出身,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让自己随性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方有了这《胡思乱想集》。“胡思”,看着什么想什么;“乱想”,发散与联系。
微信圈里如此的文章很多,偶然的打开安静的读完,除了蹩脚的感动外,尽显我本不丰富的语言情感的表达。作为社工背景的我,文中所叙说的故事、所表达的情感,念学时,我就见过经历过体会过。当年坐落于南京清凉门外秦淮河畔棚户区里的民工子弟小学里,所发生的故事,那里的孩子们,以及那里的老师们所经历的,现在想起,有时都会很沉重。读这类的故事,其最后的落脚不是呼唤珍惜当下、热爱生命,就是要唤起这个世界的爱。我不反对。这个世界既缺爱,但更缺爱的表达,尤其是一种社会性的爱的表达与爱的传递。之前的胡思乱想里我也写过活着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但随着不断阅读,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也是圈内老友义工联老夜老师提醒的,这就是对于本属于社会体制性问题要解决的问题,被模糊成了慈善行为,被泛化成了主观性很强的情感共鸣、生活的认同与理解。重庆招待环卫工人的那则新闻资讯就是这样,明明是我们的制度安排出了问题,但关注环卫工人的视角依然是夏天送水、安顿环卫工人歇息岗亭、冬天施粥……鲜见说能为环卫工人的制度性安排提出某些改善性的建议或者倡导。人性的善良与人间大爱是这个社会温暖的基石,没有爱哪里会有暖意,更是奢谈温度。我们这个世界好人多,善良的人多,自强自立的人多……这篇资讯文章里要说的也是这些。但是我要说的是,问题的解决,小人物的幸福感获得不能只依靠爱,不能靠催泪,不能仅仅依靠稚嫩、无力的双肩,要靠制度安排,要靠整体的国家的结构性改革与改革成果的实效惠民。这一点,我们已经很努力,但还不够……从这个角度说,我该惭愧,因为我不过担着个“社工”的虚名,偏离了“社工”的精神本质。《胡思乱想集》第九十六篇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TUpMYeAXqavUlOZ-b491Q
利用周末的时间,随一位资深社区书记赴义乌调研,调研的题目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作用的理论与实践》。连续两个周末,我只走访了三个街道六个社区,而书记呢,十二天的时间,三个街道二十多个社区,不得不佩服书记的工作精神与工作态度,我获益匪浅。“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讲真,我从不觉得和自己有关,但我也的确没有把当年我所在城市各级部门,为配合创建所做的事当作秀,就是觉得与自己关联不大。这次,应书记之邀,有了这次行程安排,倒让我想了很多。这些年来,我从关注社区,到实操社会组织,再到聚焦社工技术,进而思考党建与社工,社工的意识形态与党的意识形态的比较融合……我一直坚定的认为无论我们有何种理论做支撑,最后的落地发挥作用,定是我们的社区。所以我也在说,要在中国大陆谈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就一定要了解,不,应该是走进社区,由内而外的完整的认识、理解社区。夸张点说,应该拿出外科医生的架势,解剖我们的社区。这次调研让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突然更加体会到当年梁漱溟、晏阳初这批前辈们倡导的“平民教育”。“用教育改变人,进而改变社会,最终实现社会变革,达到社会的和谐”。“文明创建”,政府用一种近似于“运动”的方式在进行变革,你说它是一种政绩思维也罢,还是一种短平快的社会改良、倡导也罢,而实际最后的受益者是这个城市的居民,只是过程很辛苦,充满了对抗、观望、参与等等。城市居民受益的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文明礼仪的处处可见、人与人之间变得和善,城市幸福感指数增强。有哪个老百姓愿意说自家脏乱差的,几乎没有。但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种种的不愉快呢!原因很多,政府本身的管理、治理能力是原因之一,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的居民自身文化修养不够。说的难听点,丢失了文化中个人的修养,没了灵魂。充斥的是经济交易,满脑子的是别人都是坏人,只有自己是好人等等怪念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无从谈起,连起码信任都没,还谈什么参与呢!说起文化建设,我们定会讲文化的被破坏,尤其会说“文革”对文化的破坏……其实,这笔帐不能只算“文革”这一笔帐,这笔帐得算到汉代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那里!为什么?“外儒内法”的劣根性没有被彻底拔出,只是被后世的“明君圣德”一时掩盖!所以这样一套的“教化”,其“教化出”的只能是“子民”!“子民”最大的好处就是“听话”,坏处是什么?没有主动性,一亩三分地罢了。而当前社区里的服务活动要的恰恰不是“子民”,而是“公民”!这才是根子!想来前辈们在邹县是在培养“公民”,“培养民主素质”,可惜了那个年代,蒋委员长尊重知识,但民主对他而言是狗屁……所以只能失败。好了,不能再写了,我说,庆幸这个年代,不管怎么着,我们还是在前进的,螺旋式上升……《胡思乱想集》第九十七篇

凌晨,我写了一篇随笔,其中写道:“可惜了那个年代。蒋委员长尊重知识,但民主对他而言是狗屁…好了,我不能再写了”,有位朋友留言点赞也写道,很想知道省略号是什么。哈哈,朋友很鬼,太调皮了,其实他知道,就是不说,等我来说,首先一句:你好坏哦! 想来也没什么不可写!时至今日,中国人,放眼局部地区,北上广深以及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我们可以感觉到国人素质在提高。我的感受是,服务意识的有无,其实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文明的标准之一。显然,北上广深为代表的这类地区是明显的。如果,我们把眼光再聚焦些,圈里很多事搞社区工作的,就会发现我们的一些居民“着实可恨”,其表现出的行为与其所在城市发展水平高度不一致,我们视为“刁民”。北上广深都是如此,再往内陆地区走就可想而知了。“民主”的内涵是“有序的协商”,不仅要会协商,还要能够有序。别说国家治理这个层面,就是我们社区里乱停乱放、私搭乱建这样的小问题,在解决时,都做不到“有序协商”,那又怎么能践行好“民主”,如果那样必然是“天下大乱”。“大乱到大治”,历史上有,每一次分裂的最后必是新的大一统王朝,但付出的代价是看到的。毛主席当年曾设想“大乱”到“大治”,实践不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嘛!局部地区看,中国是可以开展很多国人心目中的“民主”了,但放眼全中国,只能“呵呵”,发展严重不平衡。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后,说了很多口号似的话,做了一些错事,也干了一些实事,但总体说来,党并不糊涂,高层是有智慧的。“民主”是要培养的,是要教育的。现在放手搞治理,党章里不是在政治协商制度里增加了“社会协商”,这就是制度性安排。要合理有序的培养民主意识,提升民主能力,增强民主决策意识与水平……国人经历一朝又一朝,“民智未开”这个话题现在依旧不过时,我不得不佩服胡适前辈的远见卓识。现在社区服务里要居民参与,表面上“参加活动”,其实本质上是“让居民能够自己来参加活动”,这个的本质是居民得具有很强的民主参与意识,就是“民主能力”。可惜,我们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民主能力还留在培养阶段。志愿服务的号召与提倡,是居民民主参与意识的一种培养手段而已。只不过,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它的奉献精神与爱,较少提它对于现时代的中国意义即具有培养国民当代公民意识,培养民主参与意识的积极意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我曾经说过,要让居民能够来参加社区活动即所谓社区参与,根子在于党开启政治体制改革,辅之以活动与服务,就OK了。但观察到今天,这个观念得调整。党在面对民主进程,无路可退,必须顺应潮流。如何有序平稳的推动民主,这是其面对的难题与新的尝试。党的两个转变脉络很清晰,革命党变成执政党,领导革命转变成领导建设的认识也很到位。党从它自己的建设与发展脉络中找寻问题的解决之道:强化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员意识,充分发挥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强调党员的民主参与,建设贯彻党员的民主机制。强化党群关系,全面贯彻党的群众工作路线。引导健康有序的社会发展。这些话在很多人看来是套话,其实如果你认真读党史,特别是你读一读多个版本的毛泽东传,还有毛选一卷,读一读那个年代名人回忆录,你就发现这真不是套话,是党的经验总结。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逢巨大转折时,发挥作用的就是党员。关键时期党员的先锋作用真不是吹的。党依靠的是群众,那谁去发动群众呢!是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党员去发动。这就是党的逻辑。那为什么群众感受不到,前文不是讲了嘛,党也在检讨嘛,脱离群众了嘛。为什么会脱离?小平同志不是说了,我们执政后,养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官僚习气嘛!在说的通俗点,革命年代能考验信仰的忠贞,和平年代靠什么考验?革命年代那是玩命提着脑袋,都能把命豁出去,能不忠贞嘛。和平年代,机会有但不多,所以混进了很多投机分子,所以要拿出整风运动的精神对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所以要全面从严治党。党员队伍都无法保证纯洁,所有的建设蓝图就会落空。这就是党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从多年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党面临着历史、时代、人民现时代的考验……启发民智,构建符合当代人民发展诉求的治理结构,还要巩固执政基础……换个角度讲,提出社区治理,倡导社区居民自治,不就是在培养居民的民主意识嘛,这就是一个赋权的过程,其结果……这个意义上说,党是明智的一点也不糊涂。如果你还不明白,我就打个比方:婴儿从娘胎里滑落出来,第一声啼哭,第一口奶,就意味着为人父母开始培养孩子。培养他学习、读书、思考……目的是什么?孩子的独立,独立着什么,长大成人,自立门户,但就是一点自立门户可以,别忘了孝道。这就是赋权增能的过程嘛。党现在做的事和这个没有差异,把居民的民主意识培养好了,培养出来了,期待的是“对自己尽尽孝道”,别生事捣乱不赡养他。这就是“健康有序”的“民主”。《胡思乱想集》第九十八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