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陕西秦腔“大叫板”冠军——郭蓉
作者:曹斌鋒
荐稿:师建军
在陕西秦腔戏迷当中,郭蓉也算是家喻户晓的秦腔草根明星了。郭蓉1967年12月31日生于古都西安。自小酷爱秦腔艺术,她的唱腔高亢嘹亮,韵味醇厚悠长,表演沉稳大方,深得广大观众喜爱,曾在2000年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演唱《断桥》选段荣获一等奖;2002年在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陕西省第二届群众秦腔演唱大赛中,以《智取威虎山》选段荣获一等奖;在2003年陕台《秦之声》栏目戏迷大叫板周赛、年度资格赛中一直名列榜首,在年终激烈的决赛中,她以清唱《玉堂春》《于无声处》选段荣获年度总冠军称号;2004年在陕西 省文化厅主办的陕西省庆祝建国55周年暨纪念振兴秦腔20周年优秀剧〈节〉目展演中,以清唱《庵堂认母》选段获一等奖;现为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西安电视台“梨园大擂台”栏目特邀演员。郭蓉称自己不是“专业演员”,但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认认真真演好每一场戏。
郭蓉生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乡一个农民的家庭,郭蓉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她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爱唱爱跳,只要听到村里哪儿唱秦腔,她就立即撒腿跑去。她从小就立志做一名秦腔演员,父母也希望女儿有一技之长,吃一碗“轻松饭”。经过长期准备,1980年陕西省戏曲学校(现陕西省艺术学校)招生,她以《三滴血》“未开言来珠泪落”、“祖籍陕西韩城县”应考,在关键的最后冲刺中,她因感冒被淘汰了下来。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学戏的梦想,她依旧像往常一样,买来了名家唱段磁带模仿,坚持听广播学唱,跟自乐班大人学唱,并对旦角行当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以肖若兰、马友仙、肖玉玲的唱段为教材,尽量先学的像,然后追求韵。16岁那年,郭蓉考入了西安市雁塔区秦腔剧团,她有了科班学习秦腔的机会。她勤奋上进,刻苦练功,珍惜又一次来之不易的时光。她先后在《三娘教子》、《赶坡》、《河湾洗衣》、《洪湖赤卫队》、《黑叮本》、《窦娥冤》等本戏、折子戏中扮饰主要角色。可是时间不长,剧团就解散了,这次使郭蓉的秦腔梦破灭了,对性格坚强从不服输的她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挫折,自言道:只好回家种田吧……一路坎坷,一路收获,她后来在西安新华橡胶厂、西安肉联厂干起了临时工,在一个生地方,她一句戏都不唱,同事们也不知道她像个唱戏的,白天做工,晚上闭起门来听名家唱段。她想继续当工人干下去,就离自己的梦越来越远。后来,在父亲的建议下她就参加了自乐班。自乐班的演出还是非常紧张辛苦的,每有演出,她很早就起床,骑上自行车,最远的地方竟骑到蓝田、兴平等地,关中一带几乎跳遍了。为了应付适应演出的需要,她每日练唱、练功。这样一唱就是10年,也正是10年的磨砺,才造就了她不甘人后,上进求索的个性。这些经历为她后来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的演唱慷慨激昂,抒情婉转,集激情与抒情于一体……”“她的音色集各路大家所长,音韵宽广,自身条件好……”“她的演唱风格既吸收了肖若兰的‘心唱’,又汲取了肖玉玲的‘情唱’,同时,也吸纳借鉴了马友仙的‘韵唱’……”一般人知道郭蓉的名字是因为2003年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戏迷大叫板她获了年度冠军、得了一辆轿车;之前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她以《断桥》选段获得了一等奖;2004年5月还在西安搞了个人秦腔专场演出。郭蓉能一举夺得本次“戏迷大叫板”的冠军绝不是偶然的。出生在西安雁塔区鱼化寨乡王家寨村的郭蓉是家里惟一的女孩,上有哥下有弟。虽说父母都是农民,但他们非常喜爱这颗掌上明珠,并积极支持女儿郭蓉学戏,试图让女儿通过学习改变身份,成为一只美丽的凤凰。郭蓉记得1980年考省戏校和省戏曲研究院学员班时,她唱着《三滴血》中“未开言来珠泪落”和“祖籍陕西韩城县”同时两边去考,却因当时感冒仅通过了目测、初试两关,第三关被淘汰了下来。据说当时报考的人中还有现在的秦腔大腕、梅花奖得主李梅、李娟等人。年仅13岁的小郭蓉当时是擦干了眼泪回到村上的。她嘴上并没有说什么,每天依旧背着书包继续上学,可在郭蓉的心里却立下了宏大的志向,那就是一定要把学戏坚持下去,立志唱出个名堂。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郭蓉是个勤劳、朴实的好孩子。虽然既要上学又要学戏,但干农活也不在话下,施肥、锄地、收包谷、割麦子样样都在行。郭蓉记得她对戏曲的爱好得益于村上一位拉板胡的乡党,只要这位乡党的板胡声一响,郭蓉就会着迷似的跟着板胡声唱起来。开始,郭蓉跟着村上自乐班的大人唱,后来就坚持听广播学唱,尤其是对旦角行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喜爱肖若兰、马友仙、肖玉玲的戏。1985年的春天,郭蓉考进了西安市雁塔区业余秦腔剧团,那一年她刚好18岁。那个年代有一首流行歌叫《十八的姑娘一朵花》,如花似玉的郭蓉在这个业余秦腔剧团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先后演出了《三娘教子》、《赶坡》、《河湾洗衣》、《洪湖赤卫队》、《黑叮本》、《窦娥冤》等本戏和折子戏。可是好景不长,1990年这个业余剧团因种种原因而解散,郭蓉再一次回到村里务农。当时对从不服输的她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她甚至决定今后再也不唱戏了……后来,郭蓉又先后到新华橡胶厂和西安肉联厂做起了临时工,在这期间,连班上的姐妹都不知道她们身边的郭蓉还会唱戏。然而此时的郭蓉几乎每天都在心里向自己发问,是自己学戏的心还不诚吗?难道自己从小渴望的那个舞台不属于自己吗?……
又是两年过去,郭蓉再一次重整旗鼓参加了自乐班,走进了戏迷演唱这个特殊的舞台。开始有人来叫她去演出,她当时还真有点不适应,后来看到戏迷朋友对她们的满腔热情和市场需求时,她的心里有底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演出费是每场5至8元,就这她和同伴们已高兴得不得了了。因为,终于有人来请她们唱戏了。此时,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东山再起。在当时,参加自乐班演出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由于演出没有什么规律,常常是说走就走,而且,小戏班的每个人要骑着自行车从不同的方向去会合演出。演唱的曲目也要经常变换,有时边骑自行车边赶路还得边背唱词,不是走了神摔一跤,就是撞倒了人,还得忙赔不是,也真够危险的。常常是红白喜事走南闯北,农忙冬闲搭台唱戏,就这样,西安附近的蓝田、咸阳、兴平、户县等地她们几乎都跑遍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数百场的演唱实践,使郭蓉得到了高强度的磨练,学戏和练唱的那股劲儿真是有点走火入魔。当然,也正是这个阶段,郭蓉靠着演出挣点小钱以补家用……10年来,郭蓉凭着她那不甘人后和不服输的个性开始闯进各项比赛。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逢赛必报,不为拿奖,只为提高。她先后获得过雁塔区群众秦腔大赛一等奖、首届中国秦腔节演唱一等奖,还参加过陕西电视台《民乐园》,并得过《秦之声》群众大赛一等奖……
在市场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借助于荧屏,古老的秦腔披上了时尚的外衣,当陕西电视台“秦之声”2003年度戏迷大叫板冠军总决赛宣布冠军郭蓉时,她第一时间就收到了亲人的电话,荧屏内外,她被大家团团围住,她时刻也没有忘记参加此次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在秦腔名家的关怀指导下及家人的鼓励下才走到这步。据了解,当凭着一股拼劲一路走来的郭蓉在2002年戏迷大叫板中获得周冠军,在进军月冠军的比赛时,恰逢和现在走红的商芳会同在一组,展开竞争,于是在月冠军的争夺战中郭蓉败下阵来。许多朋友说拿了个周冠军,电视上露了脸,该心满意足了……可郭蓉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明年“戏迷大叫板”上见!郭蓉回到家里,暗下决心,明年继续参加。2003年度的时间里,郭蓉每日都在秦腔的舞台上徘徊,连做梦都梦见自己在“秦之声”的赛场上,她一度冲进周、月冠军,以《玉堂春》三堂会审选段《于无声处》一举夺魁,直逼年度总冠军。2004年从正月初二到初七,比赛盛况空前,正月初七四位选手经过两轮激烈鏖战,最终郭蓉拿上了价值12万元的捷达轿车钥匙,在三秦大地甚至西北五省,成了群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西安那个叫郭蓉的女子拿了年度冠军,那个女子唱的好”。在各界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在省振兴秦腔办公室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下以及秦腔名家的支持下,2004年5月18日晚西安易俗剧场分外热闹,剧场内座无虚席,剧场外戏迷蜂拥而来,2003年“秦之声”戏迷大叫板年度总冠军郭蓉的汇报演出隆重举行,著名表演艺术家马友仙、肖玉玲、李志翔、张武宏等纷纷前来祝贺并应邀献唱,几位书法家特意送来了作品表示祝贺,郭蓉与同行演出了折子戏《起解》、《杀庙》和秦腔清唱,不时间台下掌声不断,都被这位关中女子的声韵所打动。戏迷司亚平说:“郭蓉的清唱实在太好了,几年前我就看过她演的戏”。此次专场,专家一致认为:“郭蓉的唱腔高亢明亮,韵味醇厚悠长,表演沉稳,富有激情,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位很有潜力的秦腔新秀”。郭蓉非常感谢的是进入决赛后,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老师和肖玉玲老师对她的热心指导和亲切教诲,以及戏迷朋友对她的热情支持,终于不负众望奋勇夺魁。
国家一级编剧、导演张咏和等人在“秦之声”栏目高谈阔论中曾经对郭蓉的演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已故著名秦腔音乐家杨满元看了郭蓉的演出后说“仿照马友仙唱腔,又学肖玉玲表演风格,真是谁的味都有。”这句话蕴涵一代秦腔音乐大家对晚辈的殷切希望。郭蓉对秦腔艺术有一颗赤诚之心,她善于汲取名家的经典唱腔风格,在自学成才的途径中珍惜点点滴滴的积累。郭蓉说过:“荣誉背后,更多的是压力和责任,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冠军’自己还有距离,至今我非常怀念的是两年参赛‘秦之声’这样一个过程与机会”。三十年的艺术春秋,磕磕绊绊如同做了一场梦,既精彩又具有传奇色彩,真不容易。从十几岁骑着自行车,串村唱戏的小姑娘,到如今已誉满三秦、秦腔观众的知音,郭蓉后悔浪费的光阴,也同时感念经历、感谢苦难、感谢所有帮助自己的人。2000年在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上,她演唱《断桥》选段荣获一等奖;在省、市演唱比赛中多次获一、二等奖;在陕西省第二届群众秦腔演唱大赛中,又以《智取威虎山》选段再次荣获一等奖。这些殊荣对郭蓉来说只能是过去。她说过“如果时光能倒流,我真的想系统地学习秦腔,我还是要把大量演出时间安排在群众需要的和渴望的地方,多到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地方去”。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是郭蓉多年来艺术生涯的写照,学到的每一个唱腔,她都做到很实在,很有关中女子那种质朴、勤劳的性格特征,凡事做到一丝不苟,角色塑造上反复下功夫练习,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卷。郭蓉对知识的那种期待是与生俱来的,集中体现了农家女子通过学习秦腔艺术来改变命运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