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穷根子”
高湾是洛宁县涧口乡最靠东的一个村庄,东接宜阳县,这里鸡鸣两县。因为过于偏远,很少有人关注,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
村里一千多口人,曾守着八百多亩“薄地”,人多地少。庄稼种在过于贫瘠的地里,像个先天不足的孩子,长得干瘪瘦弱。一年只种一次麦子,勉勉强强够了口粮。有几家在田里种下高粱,秋天稀稀落落如黄毛癞头,看着格外扎眼。
十几年,我曾到过高湾村。适逢连雨天,村里路泥泞不堪,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一座座民房土墙陈瓦,灰头土脸。房前屋后,苍老的树木,寂然在日出月升中守望着,村里人大多守在村里,忙在田地,日子过得平淡而清苦。后来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起来,杭州、郑州、洛阳……许多城市都有高湾人外出打工忙碌的身影。逢年过节,一批批打工者,像候鸟一样回村了,带回了一包包的食品、衣服、玩具,村里顿时喜庆起来。之后,村里的楼房一天天多起来。但那些留在村里的人,由于缺资金、缺技术,因学、因病等原因,只能把对幸福生活的企盼带进自己的梦里。
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高湾村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对和可喜的进步,但与相邻的村子相比却是明显滞后。
高湾村穷的太久了,穷的让人心酸落泪,穷的让村里人已经失去了信心和斗志,高湾人在热切地盼望着何时能拔掉这“穷根子”。
2014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在自己广阔的国土上,打响一场前所未有的扶贫攻坚战,在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小康。
2015年的春天,山花正烂漫。省、市、县组建的扶贫队员奔赴各个贫困村。省工商联派驻洛宁县高湾村的第一书记张磊到高湾村,同时洛宁一高中派出的扶贫副书记张皓和一大批帮扶队员在校长吴生涛的带领下也到高湾。他们进村入户,嘘寒问暖,摸清村情和贫困户情况,与村两委干部共同谋划扶贫的事情,帮助高湾贫困群众想办法,找出路,积极发展扶贫产业。

摘掉“穷帽子”
扶贫工作,绝不是请客吃饭,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几年高湾村的变化太大了:村头的小公园,健身器材齐全,环境优美宜人;村小学漂亮的楼房,窗明几净,书声琅琅;户户通工程的实施,让村里的出行,真心实现了风雨无阻。冬日里柏油大道边上,寒梅送香,女贞正翠。农家小院整洁宽敞,高门粉墙。村里的扶贫车间里缝纫机塔塔作响,一群巧媳妇埋头正忙……村支书王洪民说:“这些变化都和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耗费了他们很多的心血……幸福都是干出来,这句话在高湾已深入人心。”说起近年来省工商联组织的一个个帮扶项目、一次次爱心捐赠、一场场助学活动,王支书是如数家珍。
省工商联出资建设了小学教学楼、群众活动中心、户户通道路,装了路灯,整修了村室,安装了党建墙、宣传栏……另外在省工商联牵头开展的“千企帮千村”活动号召下,郑州市、洛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等地工商联来了,河南、浙江、山西的青年企业家、创客等多家商会来了,森源集团、广安集团、医美健康、贝贝拉姆、中蔼万家、华丰集团等多家民营企业来了,他们走进高湾,带来了项目、资金和爱心物资。
2015年底,在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张磊的带领下,高湾村成立了第一家农民合作社—“毅诚实用菌合作社”,合作社采用“股东+贫困户”的运营带贫模式,免费为高湾村贫困户提供水电、场地和菌袋,投产当月便实现了香菇销售,收到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入社贫困户的亲戚也吃到新鲜的蘑菇,都说“沾了”贫困户的光。
2018年,张磊书记要轮岗回省工商联,到了年底,组织上把扶贫工作的重任交给了武伟权。当时,家家准备置办年货,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他顾不上这些,风尘仆仆到了高湾村。

入村第一夜,窗外的寒风扑打着窗户,他久久难以入眠:张磊书记在此的扶贫工作卓有成效,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下一步扶贫工作该如何做……怎样突破工作中的“天花板”?他陷入了深思。
他首先问计于村三委班子成员,并把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提前把脉筹谋。贫困户他一户户地跑,问长问短,鼓励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的日子就到眼前了。没有几天,群众都把他当做了知心的朋友,有点啥事,总爱找他说说。
在村里走的多了,他发现多农户男人在外打工挣钱,妇女留守顾家,这些留守妇女也有较强的增收意愿,但苦于没有就近务工的机会,闲来无事,便有的打牌唠嗑、有的求神拜佛、有的说东道西,懵懂度日。
如何把这些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即能顾家,又能务工增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过思索、调研和论证,“引进现代化工业加工项目,带动村传统产业升级”的帮扶思路清晰了,步伐坚定了。
2018年春节,鞭炮的硝烟还未散尽,武书记就带着高湾村“三委”成员,踏上了外出考察筹办加工车间之路,他们先后赴郑州、兰考与医美健康、中生能源等多家民营企业对接洽谈,驱车行程上千公里,最后以诚意打动了正在实施洛宁“巧媳妇工程”项目的“中蔼万家责任有限公司”的领导,公司决定尽快在高湾建成服装加工扶贫车间。
意向说定了,就要找合适的建设场所。他和村干部就在村里找来找去都因房子太小,没有定下来,这时村里暂时闲置的教堂进入了他的视野,因为它面积大,高度适中,是作车间的理想地儿。
他和村干部多次到教堂负责人家里做工作,讲党的宗教政策,讲全国扶贫的形势。那位负责人说,你们这一折腾,怕神主怪罪,人人都得遭殃!他和村干部说:我们都是党员,不怕!共产党的宗旨是为群众谋幸福,只为苍生,不计鬼神。场地终于有了着落。
公司包料、包机器、包销售。但车间的装修和配套水电,村里拿不出钱来。武书记说:“这事等不得,再等这个项目就黄了,先把我的驻村工作经费用上,尽早开工!”扶贫车间建起来了,三十多台崭新的缝纫机整齐有序地摆的满满当当,熠熠生辉。
公司负责人告诉武书记:服装的质量必须达标,不达标一律不收,先把丑话说到前头……武书记一有空都要到扶贫车间和村办的企业看看,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招收员工、技术培训、人员管理到员工思想状况,大事小情他都经常过问,出谋划策,及时解决问题,使车间的生产逐渐步入正轨。看到高湾车间不断地提高服装的产量和质量,公司负责人赞不绝口。

过上“好日子”
高湾村南为逶迤起伏的熊耳山,北为流水汤汤的洛河。湾本为临水地面,可洛水也渐渐远去,村里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坡上和滩里。在这片土地上,一辈辈人在辛勤的劳作着,收获着希望和企盼。在扶贫的春风的沐浴下,村里人干事创业奔小康的热情被彻底激发出来,展现给众的是多种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村里的坡地种啥都长不好,扶贫工作组来了农业专家“诊断”一下,看种啥合适。专家调查研究后,支招种谷子。
村里800亩地,种谷600亩,每到秋天收获季节,谷穗沉实地埋着头,实腾腾地的一地。村民王少杰,种谷子最多,碾出的小米黄澄澄,秋天庄稼一收,到他家买谷子,买红薯等土特产的人络绎不绝,平时冷清院子,顿时热闹起来。
村里留守的妇女们进了扶贫车间,有事做,有钱挣。她们自发成立了“巧媳妇服务社”。在工作中,看看谁的手巧,比比谁做的衣服最好。在生活中,谁家过个事,提前都去帮忙;谁家有困难,大家一起帮。一个妇女给我说:“现在挣钱不用跑出去了,在村里就能挣钱了,一能看住家,二能守住娃,三能孝敬爹和妈,这事你说美不美!”高湾村在她们的带动下,民风在变,变得和谐更和美了!

贫困户杨红儒,四十多岁。一家五口人,现有两个学生,一家住在一破旧的老屋里。武书记让他外出务工,他怕吃苦;让他到县单位看门,他怕受症。他说有点吃有点喝就算了,不想再受苦受累,常把“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挂在嘴上。武书记反复做他的思想工作:“你就甘愿做个贫困户,做个人后人,‘人常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人生在世,谁不希望一家人过上好光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都得拿点礼物,你两手空空,人家门口的猫狗也不让进吧,人要活的有点精神,尽量做点成绩,家里人觉得光彩,自己也觉得这辈子活的不窝囊。
看到老杨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真想干点事。武书记就趁热打铁和老杨商量看养羊,老杨答应了。老杨说这事不中,买一羊要几千块钱,家里没钱,这事也是老和尚说媳妇——算了吧。
武书记到河南省华丰集团找熟人。得到集团领导的支持,答应捐赠老杨五只羊,还为他申请到户增收扶贫项目,支持他买了十五只养,村集体又让他代养十几只羊,老杨有了三十多只羊多,现在年收入近万元。村里人常看到老杨赶着羊群到河滩去放,羊鞭甩得啪啪响。他一边放羊,一边察看碰上河道情况。村里把河道管理员这一公益岗位给了他,老杨又增加了一份收入。近日,老杨家的老屋已被推倒,正在盖新房呢。
村里办了企业,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的收入高了,生活的越来越幸福了,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紧紧跟上。村里建成了“道德大讲堂”,每周开一次讲座。村图书室和党员读书专柜建成后,通过评选“书香村民”“书香学生”等活动,让读书逐渐成为村里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五好家庭”“好媳妇”等评选活动的开展,树立了文明和谐的公序良俗。高湾村每年都对本村升入大学的学生,都要大张旗鼓的奖励,高湾村尊师重教早已声名远播。
近些年,高湾村先后荣获“2015年同心实践及扶贫开发先进单位”“2017年度先进妇女联合会”“红旗村党支部”等荣誉,支部书记王洪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红旗村干部”荣誉称号。2015年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高湾村扶贫组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带领全体村民克服重重困难,用心血和汗水去催开幸福生活的花朵,大步迈向小康社会。
武伟权书记告诉我:村里正在制定“乡村振兴计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养殖小区,目的是人畜分开,把高湾打造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
听着武书记的话语,我听了很激动,我相信明天的高湾村会更加美好,群众的生活会更加幸福。

作者简介:翟柏坡,微信名般若,洛宁县第二实验中学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河南思客》签约作者。百余篇作品见于《牡丹》、《洛阳日报》和微信平台。立志写好洛宁的山水,讲好洛宁的故事。


识别二维码可以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