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组令伊春人奋进的诗歌
(郭小川《林区三唱》赏评)
文/苏永兴
藏克家说: ″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
一个做事有益于人民的人,他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1976年10月18日,全国著名诗人郭小川与世长辞,但郭小川的名子,和他创作的伊春《林区三唱》与小兴安岭的山河永在!与小兴安岭上的青松常青!
2016年建成的郭小川林区纪念馆,座落在伊春市新青林业局的青山绿水间。走进郭小川林区纪念馆,驻足在长6米,宽2、5米的郭小川《祝酒歌》(林区三唱之一)的木雕书法作品前,禁不住热血沸腾。 ″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树上的百灵呀,美在嘴;咱们林区的工人啊,美在内。 斟满酒,高举杯!一杯酒,开心扉;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花香呀,沁满咱们的肺。祖国情呀,春风一般往这儿吹;同志爱呀,河流一般往这儿汇。党是太阳,咱是向日葵。广厦亿万间,等这儿的木材做门楣;铁路千百条,等这儿的枕木铺钢轨。国家任务是大旗,咱是旗下的突击队″(郭小川《祝酒歌》节选)。
纪念馆阵列着郭小川的《青松歌》," 松树林呀,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老寿星啊,白须、白发、白眼眉。雪花呀,恰似繁星从天坠;桦树林呀,犹如古代兵将守边陲。好兵将啊,白旗、白甲、白头盔 ”。12月份,是小兴安岭最寒冷的季节,松树,桦树,树身挂着霜,树叶托着雪,玉树琼花,分外妖娆。郭小川把冬天的松树形容为赴会的老寿星,把桦树形容为身披白色盔甲、守卫边陲的兵将,对松树、桦树拟人化的描写是多么亲切。
小兴安岭的红松,是比恐龙年龄更长的物种,是繁盛于中生代的三迭纪,经过2亿2千5百万年进化而成的松树类的佼佼者。
红松是伊春的市树,是伊春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松树、当然也包括红松,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八十年代,全国开展评选"国树″活动,旨在评选出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树种为"国树”,评选的结果松树是第一名,选票占总投票数的38%,银杏居第二名,选票占总投票数的27%,其它参赛树种都不超过5%!郭小川选择小兴安岭的青松作为讴歌伊春林区的重点对象,是《林区三唱》创作成功的基础。
自古以来,凡是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反复修改而成的。白居易《忆江南》"春来又绿江南岸″诗句,初为"春来又到江南岸″,经过推敲删去"到"字改为"过″字,还不称心又改为"入”字,仍然不称心又改为"满"字.....改换了十多个字,最后选定了"绿"字,″绿"字是《忆江南》的诗眼,一个"绿″字,把《忆江南》描绘成一幅色彩鲜艳、如诗如画的江南山水图,千百年来倍受人们推崇。郭小川的《青松歌》,选用"白″色描绘小兴安岭冬天的松韵,真可谓与白居易的《忆江南》相映成趣。冬天的小兴安岭,雪花飘飘,千里银装,白色是小兴安岭冬天的底色,郭小川用白色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幅壮丽的松雪图。
《林区三唱》是经过反复推敲修改的。郭小川是1962年12月8日至12月15日,以《人民日报》特邀纪者身份来伊春市新青林业局金林林场采风的。《林区三唱》是1963年2月、3月在《人民日报》和《诗刊》发表的。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郭小川诗选》, 《林区三唱》三首诗标注着:1962年12月记于伊春,《祝酒歌》(林区三唱之一),《大风雪歌》(林区三唱之二),1963年2月1日至28日写于北京;《青松歌》(林区三唱之三)1963年3月16日至26日写于上海。由此可见,《林区三唱》是作者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才完成的,"记于伊春、写于北京、写于上海"的日期标注,准确地记录了郭小川创作、修改《林区三唱》的严谨和认真。
″小兴安岭的山哟,雷打不碎。汤旺河的水哟,百折不回。咱们林区工人哟,专跟困难作对!″新中国建设,国家急需木材。林业三师的官兵、山东、河南、河北及黑龙江省各地的农民工挺进伊春,吹响了开发伊春林区、建没林区伊春的号角,伊春沸腾了。人们喜欢郭小川的《林区三唱》,是因为《林区三唱》歌颂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歌颂了一个火红的年代,歌颂了林业工人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林区三唱》流传之久,影响之广,在诗坛是罕见的。几十年来,伊春演出的文艺节目,黑龙江省林业文工团演出的文艺节目,都有《林区三唱》节目。2014年8月30日,由伊春市承办的第十三届黑龙江省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汇演,《林区三唱》选段朗诵,与林业工人抬大木头的壮观场面,艺术地再现了《林区三唱》中林业工人战天斗地的场景,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林区三唱》感动了伊春几代人,也激励了伊春人创作诗歌,讴歌家乡的热情,葛维举等一批青年诗人,正是唱着《林区三唱》迈进诗坛门槛的。葛维举参与创作的《林都伊春》,2008年被拍成(MTⅤ)音乐片,在央视音乐颍道分时段播放,唱响了大江南北。
郭小川纪念馆陈列着郭小川的诗集、照片和他当年来伊春林区采风穿过的绵衣、绑腿、戴过的帽子等实物,这些实物引起参观者对郭小川的深切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