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言解说火烧沟 大道诠评文化篇
——《火烧沟文化寻踪》序
李成虎
一
世事纷纭谓若何,真情渐少矫情多。
书生固本空沦落,名仕绯闻苦要磨。
起落随风逐日月,沉浮激浪更文作。
寒塒躁动晨光涌,结句深沉意蕴琢。
我又一次在火烧沟文字的诗意世界里,阅读、思考、赞美、认同。我阅读,就是读这些有针对性有质感的文章;我思考,就是如何更进一步的提升文化寻踪的价值意义;我赞美,是具有诗情画意的火烧沟,值得作家一写;我认同,是这些作家如同我一样,挖空心思地去捕捉那些缤纷而逝的场景和感受,并最终将它们诉诸诗意和书写。
如此,我可以这样说,对于每个人的写作,既可以向灵魂更高处探索,也可以回到地面生活。而我们的这些作家们,却选择了在有局限的空间中,无限地向内寻找,始终以诗人的眼光注视着火烧沟的文化,并且一刻也没有放弃思考和追问文化寻踪的意味。因此,我在《火烧沟文化寻踪》这书的分辑,就是按一首新韵的七律诗来分的,即:
入胸天地论光辉,生动文章写传说。
一朵飞翔金雀花,万山画卷鸳鸯归。
卧读西宁成新梦,行走海湖惬意随。
承兴裁诗歌咏颂,多关花鸟美沟回。
本来一开始以“天地入胸”和“文章生动”来对仗的,但是由于平仄关系的原因,我倒装地置入,既符合了格律诗的平仄关系,又显得较为大气。我如此在意平仄押韵对仗等关系,缘于对我写的律诗,又出现了新的声音。这声音虽然褒贬不一,但我心里还是暖洋洋的。这说明有人关注我、督促我。所以,在这篇所谓的序言里,我写的都是律诗,都是以新韵(普通话)押韵。虽起首和押韵各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这些律诗,都基本符合格律诗的规则。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我凌空蹈虚,词不达意,根本就是信马由缰、言不由衷。我一点也不怪他们,因为我所写的这些琐碎的、片段式的文字原本就与别人无关。但我以不同的韵来押韵,以表达我对阅读这些文章优美措辞的点赞。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自然我不是仅仅为读而读,而是在编这一本具有现实意义的书。
我知道,书籍就是让我和世界接近,由此我的生活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人本是一颗颗散落的珠子,有时候随地乱滚,而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一个社会。
那么什么是文化?有人这样回答,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但我赞同“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这样的话语,更何况《火烧沟文化寻踪》是一个区域点的文化精神。
文化作为人最核心的内在因素,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此人之所以非彼人。占有文化、支配文化、创造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彰显着人与人的根本差别。一个区域也是一样的。一个区域的标志物事它那目的性很鲜明的、无比丰富的社会构造。打造火烧沟,就是体现了自然环境人化以及人文遗产自然化的最大限度的可能性。而且《火烧沟文化寻踪》赋予前者(自然环境)以人文形态,而又以永恒的、集体形态使得后者(人文遗产)物化或者外化。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顾问。《荒原春》杂志主编。
作者近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