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身份证的体认与诗歌还原
——路军锋诗歌片谈
燎 原
在当下诗坛五花八门的写作时尚中,路军锋的诗歌以太行山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物为基座,呈现出一种独立于诗坛时尚的底气和自足,以及中年气质的丰满与硬朗。这与当下诗歌中流行性的心灵破碎感,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构成了考察路军锋诗歌的一个重要维度。
当下诗歌中的这种心灵破碎感,源自人在现代生存中的心灵悬置状态——在不断提档升级的现代化物质改造进程中,我们曾经熟悉的世界已经面目全非,古老的心理生存根基因之被抽除,心灵失去附着的依据和方向。从路军锋某些诗作中的信息看,他对此并非没有感受。诸如《有感于一只鸟》中,一只漂泊在外的鸟再飞回故地时,已面对残垣断壁找不到栖息之地,最终只有“欣喜来,痛苦去”。应该正是基于这种痛楚的感受,他才在诗歌中强化出两条向度,其一,在唯有不朽的太行山自然风物中,不断踩实心灵的着陆点;其二,在对故土人文历史的深度探寻中,对接并绵延心灵的根系。由此而建立自己完整的精神心理空间。尤其是后一点,给人印象特别深刻。
我们知道,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地面文物遗存位居全国第一,不但自先秦以来的汉族文化,更包括其间的匈奴、羌、氐、羯、鲜卑“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都在这里层层积淀,杂糅出独属于本土的民间民俗文化,包括它的民居风格、寺庙建筑、集市庙会、饮食小吃、民歌杂剧等等,这一地域文化总和,构成了一个人的心理胎记和心灵根系。它既是一个人的心理身份证,也是让他终生依恋温暖的母体。一个人在外部世界的生存竞争中尽可以使枪弄棒,唯独对它敬畏有加。也因此,当路军锋在诗歌中寻求这一心灵根系的对接与绵延时,既是出于一种本能,更是文化积淀特别丰厚的这片土地上,一位诗人的文化自觉。
我特别注意到了《太行风情》第一部分中大量出现的,诸如:濩泽、嶕峣山、固隆、泽城、汤帝庙、聚寿山、等等,这些不无高古意味的地理地址,并据此特意翻阅了一些资料,最后惊讶地发现,它们全都属于其故乡晋城地区,且某些地理称谓已在岁月中湮失或更名。这个信息更加加深了我对他执意对接自己心灵根系、还原自己心理身份证的感受。正如他在故乡聚寿山下这样的表述:“望着满天的星斗/我愿意守着凝重的古典”“远处飘来的木鱼,故土的居士/与我的诗,句句相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位诗人的心理身份证,正是他的诗歌身份证——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标识。
2018.12.27
作者近照